其實,你也可以幫孩子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其實,你也可以幫孩子過上他想要的生活

文丨呂靜賢

前言: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對將來長大後的生活有過諸多憧憬,內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夢想。

但是長大後,大部分人都過著和其他人一樣的普通人的生活。

其實,一個人最幸福的事,那就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管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否和傳統習俗一致,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只要自己喜歡,那就是最好的。而這樣的人生也是幸福和值得的。

我們成人,也許沒有能力和條件實現自己從小所憧憬的生活理想,也也許給孩子提供不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有一點可以做到,那就是:

可以引導孩子去實現過理想生活、去擁有主動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那個人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01

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的自述,她80後,從小喜歡美食,對美食有濃厚的興趣。也因為美食,她結識了志同道合的瑞士老公。

結婚7年,她和老公一起旅行,到世界各地去品嚐不同的美食,並住過4個國家。

這個女孩的經歷也非常豐富:

從小因家庭環境接觸過很多美食,所以也愛上了美食。

12歲在外國語學校寄宿,後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後又到瑞士酒店管理大學求學。在瑞士求學中,修過一年法語和一年日語。

瑞士畢業之後,又去日本學習美食製作,因為她非常喜歡日本的甜點和料理。

回國後,去北京一家廣告公司應聘。

工作2年半,還是想追逐自己喜歡的美食行業,正好遇到一個機會,就辭去工作來到加拿大學習葡萄酒管理。

一年以後學習結束,回國找了一份葡萄酒編輯的工作,每天寫一些酒評和餐飲搭配之類的文章,結識了很多同道中人。

半年後,一個朋友告訴她新加坡一個知名酒店招聘侍酒師,心動之下就去面試,結果順利透過。

原本只是想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沒想到新加坡之旅卻邂逅到自己的真命天子。

從而和另一半開啟了周遊世界、品嚐美食的人生之旅。

02

看過之後頗有感觸,這女孩不斷行走、隨心而動的生活經歷,不正是自己曾經夢想的生活方式嗎?

把人生當做一場旅行,不斷地走在行走的路上。看世間各種風景,品世間各種味道。不求什麼,只求一份心靈的滿足和收穫。

可以說,我和作者都是一樣的人。都是喜歡旅行,把生活和成長當成旅行來看待的人。

但不同的是,我們的出身不同。

作者可以說是官二代,爺爺在外交部,父母的工作也不差。

毫不誇張地說,作者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有這樣的經濟條件。再加上從爺爺開始,就有機會和條件看世界。

作者的父輩,視野也比一般人寬闊。所以對待孫女,他們既有條件也願意讓孩子為了自己的愛好去折騰。

再回過頭來看我,當初出來社會時,工作一、兩年之後就很想出去闖蕩、看世界。但是被父母等身邊人阻止,他們認為我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

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應該老老實實、按部就班,這才是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而出去旅遊、看世界簡直就是空想和不切實際……

但是現在,旅遊、看世界已成了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真的離我們很遙遠嗎?

03

縱觀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過的並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

而理由基本上都差不多:為生活、為父母。無外乎這兩種。恰恰缺少了一個為自己。

如果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為什麼父母不肯放手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個是不放心孩子,不放心孩子的選擇;

另一個是綁架孩子。擔心孩子將來翅膀硬了、飛遠了,自己晚年沒依靠。

為孩子著想、愛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第一點。而傳統的父母,則兩者皆有。

就如我的父母。當年,他們認為一個年輕的弱女子,自己單槍匹馬跑出去闖,也太不放心了吧?

當然面對社會、人性的險惡,父母的擔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個個父母都這樣擔心孩子,那麼每個大學畢業的孩子,是不是一畢業就得回到父母的身邊去工作、生活?或者乾脆讀書、讀大學,也在父母身邊讀算了。一輩子不離開父母。

04

除去以上兩種表面上的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或者說是以上兩種原因的本質和源頭,那就是:父母的認知。

在我父母眼裡(包括大多數普通父母眼裡),生活就應該是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而不是這樣海闊天空、不切實際地亂想。誰會去把旅行當作生活的常態和方式呢?也太不實際了吧!

但實際上,真的有人這樣做了,而且也過得非常好。而且世界上這樣生活的人也不少。並不像他們眼中所想的那樣不切實際。

之所以會認為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說到底,那是父母的眼界問題。

因為一直以來,也從古至今、傳統文化中都是一個孩子成人後主要任務就是成家立業、哺育下一代。

身邊有個人突然跳出來,不走尋常路,這會把大家嚇一跳:這人腦子是進水了吧?怎麼會有那麼奇怪的想法?

其實,所有這一切(我們對待某事的想法、態度),都與我們的認知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就如前文中,那個鼓勵女孩根據自己內心所想去選擇生活的父母、長輩。

因為去過更多地方,見過更大世面,所以視野更開闊,認為人生不僅僅是餬口、營生,更應有夢想。所以他們鼓勵孩子追隨內心的意願做選擇,也儘自己最大可能地去支援孩子追求夢想。

而我們普通人呢?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能有份好工作,過上好生活。卻從沒去想過內心的追求,或者認為追求夢想就是痴人說夢、不切實際。

這其實就是認知的區別。

突破眼界,你也可以培養出一個能過上他想過生活的孩子

05

說到這裡,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那是因為他們家條件好,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和條件。能讓孩子安枕無憂地去闖、去追逐理想。一般父母有這樣的條件嗎?

是的,大部分父母都沒有這樣的條件。甚至能保證孩子不要說吃好、穿好,能安心讀書都已經很不錯了。

但,這僅僅只是表面。

是的,僅僅只是表面上的理由。

其實,真正問題的本質還是前面所說的在於父母的視野。

因為:

父母有條件,能為孩子追求夢想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固然是孩子的幸運。

但,即使父母在經濟上幫不了忙,但只要能做到放手並支援孩子的選擇,那麼只要這是孩子真正的意願,那麼他也會努力去儘可能地靠近夢想,從而不辜負自己。

所以孩子有沒機會去嘗試追逐自己的夢想,能不能過上他想過的生活,根本原因不在於父母是否有條件幫助他,而在於父母是否肯放手。

06

突破眼界,你也可以培養出一個能過上他想過生活的孩子。

那麼,什麼樣的人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呢?

在我看來,那就是懂得為自己負責,並擁有一定生活技能的人。

懂得為自己負責,那麼不論做什麼事都必會三思而後行,而不輕易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

擁有一定生活技能,指的是最其碼自己能養活自己,而不依賴身邊的家人。畢竟想要追逐夢想,首先要保證能填飽肚子。

當一個人懂得為自己負責,並擁有一定生活技能時。我想,不論做什麼樣的選擇,父母都不用很擔心了。

07

所以,身為父母,如果經濟條件不行,又希望孩子將來能過得更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出一個獨立併為自己負責的孩子。

即在孩子小時候,幫孩子做好將來獨立的準備工作。

什麼準備工作呢?

我認為,一個人應該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有三點:

1、眼界;

這點可以透過長期大量、深入地閱讀去實現。

有人曾這樣說過:一個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透過閱讀,我們既可以增長、拓寬見識,又可以培養出深度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既有一定的見識,又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時,不管做什麼事情、決定自然也穩妥、理性多了。

2、一定、相關的知識。通俗來講就是學歷;

這其實就是在校學習,並獲得相關的專業學歷。

學歷,可以更好地幫我們敲開某專業、某領域的大門。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3、學習、生活能力。

這,其實也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發展的主要因素。

而這個能力,則主要是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去掌握、培養和形成的。

當一個人擁有眼界、相關學歷和相應的生活、學習能力這三點時,他也就做好了,出來社會的準備。

08

同時,在幫助孩子做好相應準備時,我們父母還需要做好放手的準備。

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應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我們父母在旁邊,至多給予他建議和引導。具體如何選擇,主要決定權還是在於孩子本身。

其次,我們的眼界也受制於時代和自身成長經歷的限制。

就如過去流行進工廠,而現在流行進體制,將來呢?誰能預測到將來?

而且過去的職業和社會分工也沒像現在分得那麼細。

所以我們身為父母,勢必要做好放手的準備。同時幫孩子做好自己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準備。

動物世界裡,母鷹為了訓練小鷹,直接將小鷹推下懸崖讓它自己飛。

而與母鷹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母雞總是把小雞呵護在自己的羽翼下。

結果就是:小鷹長大後也跟母親一樣可以獨當一面、自由地翱翔;而小雞隻能一輩子呆在小小的院子裡,任人宰殺。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培養出一個獨立、為自己負責、有擔當和放心的孩子。

區別就在於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如果你能突破眼界的侷限,那麼你也可以培養出一個能過上他想過生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