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看完電視劇《那山那海》,心中有波瀾。

片中的那山,那海,那畲人,其實都是我熟悉的,很多的往事都會觸景深情,湧上心頭。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那是二三十年前,我們在蕉城上金貝畲村採風,中午聚餐,難免有些酒興。畲民們的熱情已經叫我們有些酒不醉人自醉了。於是,大家提議叫採風團中的畲族友人唱幾首畲歌助興。這位友人即興把酒而歌,大家也是擊掌舉杯附和。這時,誰也不知道有一個人已經悄悄靠著大廳邊的柱子,聽了很久。村支書發現了她。那是一個很矮小的畲家老婦人,穿著褪了色的畲服,那張飽經風霜的臉,木衲得已經很難猜測到她的內心世界是麻木或者沉默。老支書走過去雙手摟著她的肩膀,鼓動著她也來“盤歌”,她依然無聲的靠著木柱,但驚奇的一幕出現了——她的眼淚已經在乾癟的眼角悄悄地滑落。那一瞬間,我感覺我失聰了,好象周圍的觥酬交錯都安靜了下來。她這是怎麼了?或是感動於世家祖傳的畲歌終於有年輕人可以傳唱下去?或是聽著熟悉的旋律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往事?

畲胞是沒有語言紀錄的民族,所以畲胞的歷史記憶大都透過畲歌口口相傳至今,也因為沒有語言,所以平時的生活中,他們特別重視一諾千金的執念:我說的,我一定做到。你說的,我真心信任你。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葉飛在閩東出生入死,多次被畲族同胞相救,所以他對畲族同胞的評價是:“第一最保守秘密,對黨很忠實;第二最團結”。“在革命年代,閩東畲族的同志沒有一個叛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因此,在每一個畲胞的內心,都會有著這樣的記憶與執念。僅就這一點,足以讓我們對他們肅然起敬。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那山那海》我是全集看完的,在看的過程中,在關鍵節點,這份文化傳承的記憶與一諾千金的執念始終在脈動著,推動著劇情的向前發展,也時刻打動著我,甚而淚目。

觀風寨的雷氏一家,父親早逝,兄弟三人大哥雷銓水、二哥雷恆水、三弟雷德水與阿媽粗茶淡飯,相依為命。大哥厚道憋屈,和村支書的女兒菊香定了“娃娃親”。菊香心疼未婚夫家裡窮,偷偷把家裡的米送給他,但雷恆水沒有珍惜這份心意,聽了阿媽的,把米拿去賣,卻在賣米路上遇到菊香的父親。一番對視後,他慫得說不出一句話,只好羞愧地把這碗米還給了“準岳父”。“準岳父”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他拿出五百元的彩禮,但一場颱風把他的“彩禮”刮跑了——家的牛棚刮塌了,牛一跑一死。

導演張衛說,三個兄弟在極度貧困的狀態下,苦苦地在那兒追求生活資源的來源,颱風就是最後的一根稻草,把他們徹底壓垮了。

大哥雷銓水和“情敵”、村裡“老人頭”的孩子鍾大虎爭吵,又遇到暴雨,山體塌方,被壓傷了腿。因為沒有通路,二弟雷恆水只好揹著他連夜下山,到鎮裡的醫院治療。“老人頭”是村裡首富。在雷銓水因腿傷下山治病時,菊香弟弟為了傍富,聯手鍾大虎騙取雷家三弟雷德水字跡,以“雷銓水”的名義寫絕交信給菊香,並攔截菊香姐姐的情書,改成與鍾大虎結婚的請柬寄給雷銓水。那時交通閉塞、資訊不暢,原本一對情投意合的鴛鴦就這麼被拆散了……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在第八集,依然還在住院的大哥雷銓水接到鍾大虎的“請柬”,情急之下衝到街上,又遭遇車禍,受傷的腿再度受到重創。他被送回醫院搶救,命是保住了,但腿瘸了。

“這是命!就算我好了,我這條腿也是瘸子,你們不用騙我,我根本給不了菊香幸福……我已經決定了,就算你砸了鍾大虎的婚禮也根本改變不了一切,二弟,別再爭一時意氣了,帶領咱們家富起來吧!大哥沒什麼本事,幫不了你,阿媽吃了一輩子的苦,讓她過點好日子,啊!讓三弟也考上大學,咱們一家風風光光地回觀風寨,好不好?!”

——雷銓水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面對終身殘疾的殘酷現實,聲淚俱下,和阿媽、二弟說的這番話,字字錐心,這無疑是雷家擺脫貧困的總動員令——

“時間在這一刻定格,病床上泣不成聲的雷銓水,還有心緒難平的我,門口哭得喘不過氣的雷德水,我們都在這一刻長大了。”劇中二弟雷恆水的這段旁白,也算是完成了雷家三兄弟告別過去,再創未來的內生動力的鋪陳。

也因為有了前八集的娓娓道來,雷家三兄弟的愛恨情仇得以從容鋪陳,三個有血有肉的那個“我”便很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後二十集劇情的宏大主題敘述也才得以呈現的那麼真實感人。《那山那海》創作團隊將雷家三兄弟為改變個人、家庭命運的自我奮鬥,逐漸融入黨和國家擺脫貧困的大潮中,從而將雷家三兄弟歷練成了具有家國情懷的弄潮兒,絲毫沒有了主旋律電視劇中主題先行的嫌疑。看著看著,我感覺是漸入佳境,與劇情、人物共悲喜,共進退。

所以,這部電視劇最難能可貴的藝術價值在於:寧德擺脫貧困的宏大敘事,透過雷氏三兄弟在那山那海不懈奮鬥的微觀敘事得以真實呈現。這也是該電視劇首播後,連續10天穩坐全國黃金檔收視第一,創下央視近2個月收視新高的原因所在。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於是,劇情發展到後面,雷銓水堅持不間斷的寫信給海灣鄉黨委政府,強烈要求政府撥款修通往觀風寨的的公路,最後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三次撥款修路。大哥雷銓水傷愈,也以鄉政府修路聯絡員的身份,毅然瘸著腿回到觀風寨,帶領全村人開山炸石,克服重重困難,愚公移山,一諾千金,最後開通了山路。在經費“斷炊”的時候,工程隊撤走,他獨自一人堅守在工地上,一纖一纖的鑿,一鋤一鋤的挖。那種“楞”勁不僅與他平時的“慫”勁形成反差,而且更體現了畲族同胞的傳承基因:一諾千金的“韌”勁。

鍾大虎為了救菊香,被開山炸石的炸藥炸死了,也完成了他愛菊香的人格圓滿。菊香成了寡婦,一個人帶著孩子,艱難地生活。

在第十六集,菊香看著雷銓水那股一個人修路的“楞”勁,心疼,去工地看望他。他對菊香說的一番話,更是掏心掏肺,真誠感人——

“十八天了,才往前鑿了五米,……菊香還記得小時候嗎,我總愛和你偷偷摸摸地爬下山,拿你阿爹的白茶,去山底下,找小販換城裡的生活用品,……那時候就在想,要娶你得花多少錢,我不希望你跟我一起過苦日子。那時候還想,要是能帶你離開這座山,到城裡打工是不是就有錢了……後來我們還是沒在一起,我在家裡憋了兩年,才想明白,不是你不要我了,而是這座山困住了我。菊香,其實我修路沒那麼偉大,我總覺得,不把路修好,我這心裡的疙瘩就解不開,就一輩子都是精神上的瘸子。我想,站起來!”

這一番話,出自雷銓水之口,顯得那麼真實可信,這既是他個人對所愛之人的傾吐,其實也是畲族同胞以自立自強的姿態投入擺脫貧困攻堅戰的最佳詮釋。那時,黨和政府投入巨大的力量打響擺脫貧困攻堅戰,但很多的鄉村,依然不願脫掉特困村、貧困村兩頂帽子,每年都等靠要著國家扶貧專項款的補助,這就是“精神上的瘸子”。而雷銓水他們,居窮山一隅,卻沒有等靠要的思想,他說“我想站起來!”說到做到,這就是畲族同胞一諾千金的執念。《那山那海》創作團隊就這麼藝術地將“主旋律”巧妙地融入了“鄉村小調”,最後融匯成擺脫貧困攻堅戰的“畲族大唱”,聽來發自肺腑,動人心魄,這就是匠心獨具。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同樣在第十六集,這邊,二哥雷恆水帶領下山的畲民與連家船民合資入股,一起養紅膏鱘,一起脫貧致富,沒想養出了病鱘,市場退貨,村民鬧著要退股。他二話不說,把村民們的股金都退了。合作伙伴也和他散夥。那廂,原先是學霸的弟弟雷德水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班主任家訪,阿媽得知,失望之極,在家裡,對雷德水一番痛斥——

“你看看你大哥,車禍之後都以為他完了,是,我是他阿媽,往後我終生照顧他,那我心甘情願哪,可是現在呢,他當了(村民)主任,幫村裡頭修路,他多給老雷家長臉啊!你再看看你二哥,你現在吃的用的,你所有的東西不都是你二哥掙得血汗錢嗎?你二哥拿這些錢享受了,他為什麼呀?他為什麼呀?他天天風裡來雨裡去的,這鱘死了他不敢跟我說,這沒錢了他也不敢跟我要,這都是為了你,為了想讓供你上大學,想讓你好好讀書,往後別讓人叫你土山哈……以前你大哥二哥犯了錯都要在祠堂裡跪著受罰,我這麼對你,就是想讓你知道你為什麼讀書……當年你阿爹說過,咱家祖墳上沒有有文化的人,他希望咱家能出個秀才……”

說這話時,阿媽捶胸頓足,聲淚俱下,字字錐心,扮演阿媽的演員也演繹得十分到位。我在看時,也是落淚了。

其實,阿媽的這番話,骨子裡還是畲族同胞對傳承自身文化基因的執念。因為自身沒有文字,所以畲族同胞是十分注重子女的家風與文化教育。在畲族譜牒中,都規定每一個家族對每一家庭的成員具體的責任、義務和要求,並以此約束規範家庭成員。在蕉城八都猴盾畲村祖傳的《雷氏家訓十則》中對“兄弟”就這樣規範:一孝父母。父母為吾身所以出,恩同天地。一和兄弟。兄弟同胞共氣,一身之手足也。一睦宗族。同鄉共井,尚宜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況宗族均一祖所出,豈可途人相視。 而對於孩子的教育,霞浦溪南半月裡畲村祖傳的《雷氏家訓》就這樣規範:子孫小時書要讀,世上一字值千金。因此,阿媽對三兒雷德水的痛斥,實際上代表了畲族同胞對擺脫貧困、鄉村振興的深刻理解:祖墳上沒有有文化的人,畲族的下一代要都有文化,這才算是擺脫貧困,鄉村振興。而這樣深刻的執念,在《那山那海》中卻是透過阿媽對兒子字字錐心的痛斥,血脈噴張又水到渠成的表達出來。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這就是《那山那海》創作團隊對“家國情懷”的藝術把握。而這種把握始終貫穿全劇。在對閩東大地上發生的擺脫貧困,鄉村振興的“寧德故事”宏大敘述中,已經不見了“教化”的痕跡,而被還原為具體人物、家庭乃至族群的內在情感。在“個體、群體、社會、時代”的邏輯鏈條中,建立了“家”“國”的雙向連結——化“國”為“家”,以“小家”透視“大家”。閩東寧德是中國大地上打響擺脫貧困攻堅戰的地標性區域。 在“家”與“國”的呼應中,《那山那海》完成了講好“寧德故事”來透視“中國故事”的完美呈現。

當然,在“家國”敘事中,不能過於強調個體性,以免落入“個人英雄主義”狹隘格局。只有注重廣義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刻畫,才能建構真正意義上的家國情懷。《那山那海》搭建了雷家三兄弟“家庭式”的框架,以此外溢,連結高山與大海,畲胞與疍民,村干與群眾,當然最核心的還是各級市、縣、鄉黨委政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公僕群像。這裡面,有衝突,有矛盾,更重要的是有和解和堅實的情感連結,而這種情感連結的節點就是畲胞的執念:對“家”一諾千金,對“國”忠誠守望。《那山那海》將對大山的眷戀和對大海的憧憬相連結,將自我的奮鬥依存於國家的繁榮昌盛,很好解構了“家國情懷”新視野——

讀寧德,知中國。

“我這年齡是從改革開放一直過來的,整個一個週期我都經歷過了。你看看今天,他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家家戶戶也住上了新房,真真切切在拍這個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巨大變化。”張衛導演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如是說。

閩東之光|鄭承東:關於《那山那海》的家國情懷

作者

簡介

鄭承東,閩東日報社(寧德市文化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福建省電影家協會微電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