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

最近看書,有點囫圇吞棗,如果不是一次性看完一本書,經常有點上下文斷節,對應不上。我想看書的目的,除了想完成年初的承諾,更多的應該是從每本書中,真正獲得什麼知識,從而更好地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來。

第一次知道黛安娜*塔文納校長寫的《準備》一書,是從樊登老師那瞭解,聽完這本書的介紹後,當即就買下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孩子的書,我認為同時也是一本獻給所有老師的書,一本獻給所有家長的書,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瞭解,去幫助每一個孩子認識自我,探索未知,掌握未來。

第一,怎樣才算做好了準備。

作者結合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克·斯坦福-布里扎德博士的金字塔理論,提出孩子走向社會必須準備好的三種能力:分別是自我學習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自我學習能力關係到孩子走入社會後能走多遠。學校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完,能否勝任工作崗位內容,能否快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都需要自我學習能力。這就意味著孩子在學校要學會對外探索,關注自己與世界的聯絡,思考自己未來將從事什麼工作,隨之產生由自主性、好奇心和目標感組成的內驅力。孩子知道自己真實的興趣,有明確的目標,知道學習的方法,就能自主學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獲得相關的知識。

自我反思能力同樣重要。反思能夠讓人們獲得清晰的自我認知:我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做到哪些,我的能力邊界在哪裡。反思有助於人們找到“能力”和“標準”之間的差距。有了清晰的自我認知,在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就知道失敗並不是永久的標籤,只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只要下苦功夫刻意練習,就能離“標準”更近一步。

團隊合作能力在社會中也非常重要。社會化的工作很少是單兵作戰的,人們需要在團隊中合作,透過集體的力量達成工作目標。因此,學會協作,當好隊員,學會領導,當好團隊長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具體到學校生活中,孩子要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也就是產生共情;要有較強的執行力,聽到老師或者家長的指令會去執行;還要有集體歸屬感,意識到自己是團隊的成員。

這三大能力既體現了社會對孩子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領導能力的要求,也能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實現自我。這些特質與成功密不可分,在人的一生中無數次需要用到。

《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

網圖侵刪

先來看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也是薩米特在教學上的最大亮點。

首先,薩米特沒有老師上課這個環節。學生要學什麼就自己拿著電腦看學習影片,學完了,有什麼疑惑,再找老師答疑。學校會給學生髮一個課程列表,列表上有所有要學習的知識,和已經錄好的講課影片,學校只是省略了老師統一授課這個環節,所有聽課的任務學生要自己安排時間完成,學生們在學期末也會接受評估。

如果學生還想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識,他們可以自己找老師制定學習計劃,自己安排學習內容。

薩米特的老師教學的方式變成了專案式學習。老師會精心設計不同的課題專案,讓學生去完成。比如歷史課有一個專案課題是行李箱,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你現在要時空穿越,回到南北戰爭時期去見林肯,有一個事要向他彙報,請問你的行李箱裡要裝什麼東西,並且告訴我為什麼。

自主學習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學生們可以從興趣出發,找到自己連線世界的入口。

另一個好處是,沒有標準化的考試,沒有分數的比較,孩子們可以不斷嘗試,不用害怕失敗。

再來看薩米特是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的。

《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

網圖侵刪

在薩米特的教學中,反思這個部分是重中之重。比如老師會組織學生給同學的作業打分,學生要對作業中的論點、論據等內容逐一給出評價。

當學生全部打完分之後,老師會對打分標準進行校準。

作者認為,這樣的方式遠遠好於老師給某篇文章直接打分,並給出評語。把評分交給學生的模式,就要求學生首先心裡有一個評判標準,再去思考他人的文章和標準之間的差距。當學生拿捏不準標準時,就會用心去聽老師是如何制定標準的。最終,對標準的透徹理解,能夠幫助孩子提升寫作能力。

老師不僅會組織這種集體專案式的反思,還會給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在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上促使孩子反思。

說完了反思,接著來看薩米特如何提升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一個團隊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工作,但大家整體都服從於團隊形成的文化。但問題就在於,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怎麼確定這種文化是每個人想要的呢?團隊做出的決策是大家達成共識後的統一意見嗎?這在任何一個團隊都是一個難題。

《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

網圖侵刪

為此,學校引入了一套決策機制,來幫助孩子們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

這套決策機制在薩米特成立時的第一個班級就開始了。作者決定將選擇吉祥物這件事交給這個班的孩子,讓他們一起合作,選擇一個吉祥物。

在一個團隊中有五種人,分別是決定者,有否決權的人,提議案的人,意見提供者和被通知的一方。

老師們是有否決權的人,有一票否決權。

誰來做決定呢?學生們要自己選出一個委員會,由這幾個人在詳細瞭解每一組提案之後做出決定。

可供選擇的方案則由感興趣的同學提出,他們屬於提議案的人。提議案的人需要去廣泛收集其他同學的意見,這些被詢問意見的同學,就屬於意見提供者。而對整件事都不參與,採取旁觀態度的人,就是被通知的一方。

老師們教會孩子使用這種議事、決策的規則,讓每個人明確在團隊中的位置和職責,如果某個人非常關注某一問題,而他又不是決策者的話,他就要想辦法去說服大家達成共識,影響決策者。與此同時,他也沒必要固執己見,因為拍板的另有其人,這個人是大家共同推舉出來的。另外,即便一個人是決策者,如果他在決策之前不尋求共識,那麼下次別人就不會邀請他參與到決策中來了。

《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

網圖侵刪

採取這些教學手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開始甚至是不被理解的,但學校始終秉持兩個觀念:竭盡所能和永不放棄,讓每個人都能接受好的教育,找到自己的無限可能。

薩米特不搞面試,不篩選學生,竭盡所能地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教育。

除了竭盡所能,作者還強調永不放棄,薩米特倡導一個概念,叫“第101下敲擊”。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個石匠敲一塊石頭的時候,他敲到100下,石頭都沒有敲碎,但第101下,打破了閾值,石頭破了。作者希望學校做那個敲101下的工匠。

這本書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它展示了一個近乎烏托邦的教育模式,而且取得了成功。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即便沒有條件照搬這一套,也能從中獲取一些優秀的教育理念。而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同樣可以採取其中好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能力,比如在家中嘗試決策機制,帶著孩子反思在學校的表現等等。

每天分享一本書,我是吐槽老鄧

《準備》:烏托邦式的教學,如何讓孩子是做好進入社會的充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