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為你的不合群感到愧疚

S老闆:創業導師

上週和一個投資人朋友喝茶。在場的還有一個93年的小姑娘,走網紅路線,生意已經做得不小了。她和我們聊了聊現有的模式,未來兩三年的規劃,也問了投資人一些問題,想法都挺好的。不過最後她嘆了一口氣:

“可我遇到個問題——以前的朋友,我越來越玩不到一塊兒了。”

“怎麼說?”

“五一同學聚會了。和以前的閨蜜聊天,她們就聊愛豆啊找工作啊,這種話題是我幾年前關注的,現在已經聊不起勁了。可是我內心真的很想和她們繼續一起玩兒,現在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沒毛病。”身邊五十歲的投資人甩出這麼一句,“朋友本來就應該過幾年換一波。過早地特別合群,只能說明這個人天分不足。”

說開了,我也想給所有高自尊、肯上進的人,送上這句話:

你不必為你的不合群感到愧疚。

1

出眾的你,

和他們根本不是一夥兒的

小姑娘當時那種有點迷惘的小眼神,我在其他年輕人身上也見到過。一種生怕被身邊人,尤其是好友同學看作異類的恐慌。

其實他們所謂的“不合群”,無非是因為能力更強,見識更廣,自身跑得太快,導致身邊原來的小團體跟不上他們的節奏。這類鶴立雞群體質的人,跟身邊群體能合得來才怪。

這種不合群的表現是雙方面的。

一方面,他們不容易被身邊人理解。常人不但理解不了他們的傑出和優秀,還容易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冷嘲熱諷。

就看清華的女生章澤天。嫁給劉強東以後,一下子陷入了輿論八卦的漩渦。鍵盤俠很熱鬧,說什麼的都有:“人漂亮”,“運氣好”, “考得好不如嫁得好”……

不管哪種揣度,大家都在把她和普通的女大學生這個群體比,覺得她飛上枝頭變鳳凰,所以輿論老愛叫她“奶茶妹妹”而不是“章澤天”。

但他們不知道,章澤天的父親是會斯通投資集團總裁,高階工程師。家庭既是高知,也有財力,本來層次就不低。

她自己呢,雖然以藝術特長生保送清華,但並沒打算從此靠臉吃飯。她去當主持人,參與的節目是挑戰智力的“最強大腦”;曾受到張藝謀《金陵十三釵》的攝製邀請,但是她主動拒絕了。要不是本人憑實力赴美交流,哪有機會遇上了同樣去學習的劉強東?

再看結婚以後,她提升的不止是衣品。學財務,做投資,很快上手,業績還不錯。今年3月份和比爾·蓋茨共同進餐,她用流利的英文向在場嘉賓介紹中國公益專案,引得蓋茨頻頻點頭。

在接受ELLE採訪時,她談起和劉強東的關係說:“一切都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吃瓜群眾沒想過,她和劉強東能夠走到一起,本質上就是一種“合群”。他們本是同類人。

從另一方面講,天賦異稟、能力超群的人,本身也未必看得懂身邊人的腦回路。

就拿今年的益智節目來說,“超凡少年”陳家庚是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小同學,以超凡的空間計算力成功pk掉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的博士沈宇洲。

關於他中學生活的VCR裡有一個片段很有意思:班裡同學五點半就早早開始自習,他往往最後一個才到教室;下課後,同學紛紛湧上講臺圍著老師提問題,就他孤零零地留在座位上。

“我就很奇怪,這種問題,他們怎麼會想不明白呢?”

這就是典型的智力不同,沒法相融嘛。

不僅智力,膽識、魄力,野心,各方面都是一樣的。

叔本華說,“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古往今來,永遠窩在群裡的人,都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層疊消融了。改變世界的科學家,超越時代的哲學家,幹成大事的創業者,骨子裡一定都帶有一種不合群的勁兒。

如果你是人群中優秀的那1%,就應該為自己的不合群感到高興,而不是愧疚。

2

你的不合群,社會很歡迎

有些不合群的情況,未必是天賦異稟或者追求遠大,只是氛圍、習慣使然。就好像廣東人受不了四川人愛吃辣,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喜歡喝熱水一樣。

一個人要是闖進新的環境,接觸不一樣的群體,變得不合群不是很正常嗎?

現在,國家開放,交通方便,人很容易切換環境,由此而遭遇不合群的機率也就大大提高了:你可能從一個普通中學考上了一流名校,從一個三四五線城市到了北上廣深找發展機會。脫離了以前混得很好的原生大集體,你很容易一下子找不到北,沒有群來合。

倒退幾百年幾千年,中國計程車農工商壁壘分明,歐洲的貴族、奴隸有天壤之別,印度種姓有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的,也是等級森嚴。社會財產大多是繼承的,人也基本是定居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以前的人,絕大多數一生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嗨,所以世世代代不動搖。

而現在,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流動性高、萬物互聯的社會里,“不合群”才越來越常見了。只要願意,十八線小鎮的你可以奔去一線城市,豪宅別墅里長大的你可以去第三世界看看,去體驗不同的生活。

逆襲的屌絲,周遊世界的揹包客,都必然是不合群的。這其中的衝突,就像鯰魚跑到了沙丁魚群裡翻騰攪動。雖然不太舒服,但正是社會的活力所在。

3

不合群的正確姿勢:

打造個體優勢閉環

前面說了:不合群是指不盲目迎合,很可能是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看世界的自然結果。

但是,我說的不合群,不是指不會合作。

比如,職場上總有那麼些人,在一個專案做提案、策劃的階段,有不同意見卻不主動溝通;等其他人都表決通過後,他開始拒絕合作,還顧自嘚瑟:“這樣做很浪費精力的,明明這樣做更好。”“切,我不合群,只是不和那群傻逼一般見識。”

這些人,錯把低情商當成有主見,他以為的不同流俗,只是眾叛親離。

同樣,

社交技巧不足,也不是不合群的理由

。我聽到過無數職場新人說:“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所以……”

“所以”後面的理由五花八門:不擅長演講、見人羞澀、朋友少、領導力差、職場吃不開……

其實演講、社交都屬於技術性問題,而非原則問題。外向的人容易做好,主要是因為不怕試錯。內向的人只要願意,透過刻意練習完全可以搞定。

內向和外向,本質上只是心理能量積蓄的模式不同:對於內向者來說,獨處時會積蓄精力,參與社交活動則會消耗能量,表現為生來“不粘人”;而外向的人則反之,一個人待著空虛寂寞冷,在人群中有說有笑就覺得滿滿正能量。

喬布斯就是內向者,他大多數時候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世界裡,但這並不影響他蘋果釋出會上,在聚光燈前,講演精彩,氣場迷倒全世界。

“不合群”的正確姿勢,一定是彌補了技術性缺陷以後,鎖定自己的核心特質,並且最終發揚成不可替代的優勢。

職場上,內向這個特質可以怎麼變成優勢?

內向者習慣於和人群保持一定距離,所以更善於觀察、內省和思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在需要高度專注、靈活創新的工作中,譬如設計,研發,創作,都有極大的優勢。扎克伯格,喬布斯,比爾·蓋茨,都是充分發揮了內向人格優勢的贏家。

不合群無疑會產生一定的人際壓力。而對個體來說,從抱團中汲取安全感,畢竟也是人性的本能。

但是,如果你恰當地利用“不合群”的特質,讓它源源不斷地形成正反饋閉環,徹底碾壓與之相伴的壓力,這時候你的不合群,就有了十足的底氣。

請記住,過早地特別合群,只能說明這個人天分不足。

你不必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