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最後一課"

每每走到母校——貴州省安順一中門前,我都要在那裡停頓、徘徊一下,幾十年前在這裡,學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記憶中的往事很多,但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兩次大同小異的“最後一課”,一觸景生情就會憶起,偶爾也在夢中。什麼叫烙印?這就叫,這就是!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安順城區辦有高中的學校僅有兩所:安順地區一中,安順地區二中,兩校皆為安順乃至貴州省的名校。“文革”時期,種種原因,輟學者多,升學不考試,勿須懸樑刺股。不管什麼中學,一律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學”。我家距地區一中不遠,很慶幸從一個民辦小學畢業“升”到這所名牌中學。“文革”瘋狂之時,“讀書無用論”席捲全國,知識分子是“臭老九”,學生荒廢學業。憑心而論,安順一中還是不一樣,比較正統正規,教學按部就班。尤其念高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體育,要求的各類課程,應設俱設;作業、測驗、考試,乃至考勤,也是必須的。當然,“粗”與“淺”等問題,不可否認。但那樣的年月,那樣的大氣候,尚能如此,堪稱難能可貴。

畢業之前,校園傳出訊息:我們這批高中生,考試不及格,輕者補考,重者只能肄業。當時無多大用處的白紙一張,嘴上說無所謂,但那時的學生膽子小臉皮薄,怕當負面典型,緊張得很。確實有個別學生懼校方說話算數,且成績靠後,心理素質更差,怕丟人抬不起頭,尋個故退學,逃之夭夭。其實,純系訛傳,虛驚一場,那張“安順地區一中一九七三屆高中畢業”證書,造冊發證,人人皆有。

名校必有良師。大教育家、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中學雖不是大學,但同類同理,既教書又育人,更需德才兼備、淡泊名利、辛勤耕耘的好老師。當年,一中名師薈萃,上過我們高中課的有:楊樹蘭、王學書、劉榮柱(語文),劉家鏞、劉德仁、肖玉華、沈遠翊(數學),龍興濤、王光鴻、王天富、陳毓恆(物理),付敬之(化學),黃澤惠、王培善(英語),陸耀先(歷史),劉英、周榮富(政治),馮孝樂、章仁清(體育)等等,人才濟濟,陣容強大。這些老師,人品學問、教學水平,學校乃至社會,有口皆碑,不少人還是安順地區教育界各學科領軍人物。這些老師自甘澹泊,安貧樂道,以教書育人為本分,一支粉筆、兩袖清風。時下某些人教學敷衍,金錢至上,把補課當主業,本末倒置,褻瀆“為人師表”,有辱“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想起來比起來,可謂天壤之別。

好老師人品好,學問好,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於細微處見大情大理,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畢業前夕的最後一節語文課,教員兼班主任的楊樹蘭老師,輕輕推開教室門,嚴肅中又帶表情,若有所思若有慮。教室也不同尋常的安靜,幾十雙眼睛只盯著老師,楊老師走上講臺,板書——都德《最後一課》。爾後,輕聲朗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將我們帶入一個遙遠而感人的場景:十九世紀普法戰爭結束,法國淪陷的一個小鎮上,貪玩的小學生小弗朗士,經過老師韓麥爾先生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感化,幡然醒悟,迸發熱愛祖國和法蘭西語言的強烈感情。跨世紀越國度的名篇,在楊老師飽含深情的朗讀聲中,大家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聰明懂事的小弗朗士,充滿愛國激情的韓麥爾先生躍然紙上。頃刻間,朗讀者不時哽咽,教室更是一片抽泣。是啊,法國淪亡失去尊嚴,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小弗朗士,將失去學習祖國語言的自由,而我們結束這堂語文課,就將中學畢業,畢業即失業,前景黯淡,前途渺茫。告別母校,連平時這點誰也不會介意的班級“集體溫暖”,也漸行漸遠。老師,你真太用心良苦,今天終於明白為何要將《最後一課》,當作大家分別的“最後一課”。那時那刻,那情那景,彷彿就在昨天,至今猶銘刻在心。十多年後,楊樹蘭老師生日,且執教三十年,激情“生字”,奉上一對聯:歲月卅載,染白髮幾綹;桃李滿門,擁素(樹)蘭一枝。片言隻語,肺腑之言,也算一種感恩吧。

黃澤惠老師的最後一堂英語課,刻骨銘心,永生不忘。黃老師六十年代就讀北京外國語學院,她的英語水平,在全省也較有名氣。我的英語學得差,不敢也無資格妄評老師的教學。但黃老師上課英語非常流利,口若懸河,循循善誘,特別是即興激情引用中外文學知識及名人軼聞趣事,使人感到是一種享受。

那天,雖是最後一課,猶如平時,黃澤惠老師講得認真且耐心,全無“最後”之狀。課畢,她突然講了幾句題外話,大意是你們即將走出一中大門,邁入社會,世事艱難,大家要珍惜時光,熱愛人生,走好自己的路。隨即,黃老師在黑板上寫下英國詩人雪萊著名詩句:“冬天都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不知道當時當地的其他同學,至今還有這個印象否,但那天那瞬間那一幕,對我來說,難以消逝,永遠清晰。

有人說,懷舊是人老的表現。其實,也不盡然,我倒認為,懷舊,是重情重義的展現,唯存於性情中人。人生短暫,白駒過隙,轉眼就是幾十年,美好的人和事,值得回憶的事和人,不時回首再望,興許會給你增添點什麼。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中學時代的這兩堂“最後一課”,讓我熱血沸湧,青春之心常在,激勵和鞭策自己在磕磕絆絆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走正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