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那個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真正的高招在此​

養育孩子,父母越“硬”,孩子越“剛”;父母越“軟”,孩子越“順”。

——薩姐

作者:春雨布谷

看過一檔教育類節目,對男孩孫銘揚的境遇印象深刻。

他由於學習成績下滑,父母便把他送到某青少年行為矯正中心兩次,在那裡,他遭受了“煉獄”般地捶打:

所謂“教官”用毛巾遮擋他的雙眼,用膠帶捆綁雙手雙腳,讓他罰站一天一夜,甚至更久;

還會用拳頭打他,懲罰他連續做一千多個蹲起;

噩夢般的生活,讓他心有餘悸,父母便把這句“不聽話就再把你送到矯正中心去”,當成了嚇唬孩子的有力工具。

對付那個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真正的高招在此​

這還只是父母壓制他的冰山一角,還有更過分的。

男孩想要報考無人機專業,學習航拍技術,可是父母聽聞後,雖然表面沒有反對,實則瞞著他,偷偷把報考志願改成了畜牧養殖專業。

由此,引發了這個家庭中本就搖搖欲墜的信任感徹底崩塌。

父母從不關心孩子的感受、想法,當出現親子衝突時,只想著用強硬的手段,壓制孩子的方方面面。

如果孩子不服,那就繼續加壓,用更強硬的方式對付他,直到孩子服從為止,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叛逆已成定局。

節目中,父母焦慮、無措、恨鐵不成鋼,而男孩臉上卻寫滿不羈、擺爛、漠不關心。

對付那個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真正的高招在此​

很多父母會疑惑: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本應青春活力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倔強、抵抗的“冷麵俠”?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指出:

“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

如果父母習慣於罔顧孩子的尊嚴,用強壓的方式與其相處,此舉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會傷害親子關係,還會養出一個低情商的孩子。

01

父母越“硬”,孩子越“剛”

有一類孩子,他們面對父母時,會像一隻暴躁的刺蝟,時不時就要“扎人”。

朋友家的女兒就是如此。

她和她爸之間的對話畫風是這樣的:

“欣欣,別看電視了,現在去彈琴!”

“不去!”不屑地瞥一眼老爸。

“你去不去?不去我把你iPad砸了!”欣欣爸怒瞪雙眼,眼神冒火。

“就不去,有本事你就砸。”欣欣雙手交叉,一臉不服氣。

“你不聽是吧?快去!”欣欣爸走近孩子身邊,準備動手拉扯。

“誰愛彈誰彈,你怎麼不彈?”說罷起身就跑回房間,快速鎖上門,還忿忿地嘟囔幾句。

而欣欣爸也很氣憤,最後只能無奈擺擺手說:“我怎麼說她都不聽!唉!”

其實,欣欣豈止是不聽,她在用盡各種方式跟爸爸作對,情商越來越讓人捉急。

她易怒、愛發脾氣,經常性大喊大叫,情緒控制力非常弱;

叛逆、倔強,無法接納其他人的意見,很多時候自己無理也要辯三分;

雖然,欣欣善良、有愛心、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性格上的短板,卻讓她看起來有些不受歡迎。

育兒界流傳這樣一句警示語:

“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表現出情商低的現象,原因出在爸爸身上。

他總是高高在上對孩子施加命令,用強制性的方式,碾壓孩子的自尊、自我意識和感受,一步步加劇了孩子內心的反抗意識和防禦心理。

而他本人展現出來的強硬的溝通方式,又透過耳濡目染的模仿,被複刻到了孩子身上。

最後,

成人的“硬”,就鑄就了孩子的“剛”。

《涼子訪談錄》裡有一個叫鯤鵬的男孩,父親的軍棍是他成長的夢魘。考試分數不夠,打一頓;試圖勸說父親不要棍棒教育,被扇耳光……

父親種下的因,最終結出了苦澀的果。

鯤鵬初中時患上了躁狂症和抑鬱症,心理狀態極差,還出現了暴力傾向。

對付那個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真正的高招在此​

毋庸置疑的是,父母都深愛自己孩子,希望孩子能走向一條正路,但是如果無法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放棄跟孩子叫板的溝通模式,只會加劇這場互相傷害的“惡性迴圈”。

02

父母越“軟”,孩子越“順”

壞的溝通方式能毀掉一個孩子,而好的溝通方式,則會拯救一個孩子。

聽過董宇輝講的關於“母愛和一碗雞湯”的故事,才知父母的“軟”可以療愈孩子的“刺”。

起先,輝媽比較兇,她說什麼兒子都要頂嘴,母子倆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吵起來,氣急的輝媽甚至拿棍子攆著揍兒子。

後來高二那年夏天,董宇輝受傷休學在家,為了讓他骨折的腿快點痊癒,媽媽想法設法給他做滋補湯,補充營養。

可是不懂事的“挑刺少年”董宇輝,一會兒嫌陳皮多了,一會兒說花椒多了,就是不肯喝湯。

這一次,輝媽沒有跟兒子吵,而是默默把湯端走了,轉而把用紗布把所有調料包裹起來,重新熬了一鍋湯。

董媽媽不再跟青春期的兒子“硬碰硬”,而是換了一種更柔和、更有力的方式,推開了孩子的心門,讓他感受到了更溫暖的家庭關係。

正是那個夏天的幡然醒悟,成就了一個雙商線上、幽默風趣的董老師。

父母越跟孩子爭輸贏,越會矇蔽孩子的雙眼,把家庭變成了一個角鬥場,每一場撕扯,都沒有贏家。

而父母懂得“服軟”,平靜地解決問題,在良好示範的同時,也讓孩子學會自控和感受愛。

這種家庭氛圍下,贏家屬於所有人。

想起曾經一個大學同學,她對大家始終和顏悅色,笑意盈盈,與別人發生小摩擦時,也都能非常體面、平靜地與人交涉。

後來得知,她的這種情緒定力,源於家庭對她的浸染,父母性格平和,互相尊重,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自然差不了。

這種高情商,為她贏得了相當好的人緣和姻緣,如今的生活也十分愜意。

有句話是說:

“情商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成就。”

比起那些說話夾槍帶棒、情緒波動大的孩子,讓孩子擁有情緒自控力、積極心態以及好的溝通力,會成為孩子一生幸福順遂的基石。

03

三段育兒心經,做智慧父母

其實,孩子的情商就像一張名片,想要讓這張名片閃閃發光、受人歡迎,父母就要用畫筆多勾勒優美的線條,而不要增添敗筆。

對此,這裡有三個育兒建議,來幫助父母改變“硬剛”的溝通模式,換一種思路養育孩子,不妨參考一下。

1)多使用“非暴力語言”

所謂“暴力語言”,是指那些含有指責、嘲諷、貶低等負面情緒的語句。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需要改變的一個常見用語習慣是,把具有刺激性的

“評價性語言”

,轉換成非暴力的

“客觀性描述”

,這樣可以杜絕貼標籤的現象,避免引發孩子反感。

比如,當孩子沒有收拾書桌,你可以說:“桌子上還放著3本書,5支筆。”而不要急著罵道:“你怎麼這麼懶,房間比豬圈都髒。”

前面是提示,後面這句話就成了攻擊。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同感受和應對模式。

此外,多詢問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表達,而不要總是命令孩子,這種被接納的情感連結,會讓親子溝通變得溫暖、順暢。

2)學會向孩子道歉

李雪琴在上高中時,有一天跟男同學發簡訊,班主任老師看到後就告訴了李雪琴媽媽,還提醒她去翻看女兒手機。

晚上,李雪琴放學回到家,媽媽鄭重地說:

“我要向你道個歉,我開啟你的手機後,點開資訊圖示,非常有負罪感,我保證一條資訊都沒有看到。”

直到現在,李雪琴回憶這段往事仍舊感動得熱淚盈眶,她也坦言,自己跟母親的關係非常好,在一起是非常舒服的狀態。

母親看似放下了家長權威,卻更加收穫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給孩子的性格鋪就了一層明朗的底色。

父母並非完人,當我們有不恰當的行為時,及時給孩子道歉,說句“對不起”,不會損傷父母威嚴,而會更加贏得孩子內心和敬重,軟化孩子身上的刺。

3)及時給負面情緒剎車

前段時間,我一直被女兒的功課折磨。

她寫作業有些拖拉、粗心,我總是忍不住發脾氣、著急上火,女兒也不甘示弱,總是跟我吵架。

身心疲憊的我,因為自己的一次頓悟,終於扭轉了殘局。

昨天晚上,女兒作業比較難而且量大,難過得哭起來,我當時就火冒三丈,恨不得立馬就訓她:“哭也沒用,哭也得寫完。”

但是我咬了咬牙忍住沒有發作,靜靜地坐在一邊陪著她,更“違心”地說了一句:“不想寫就算了,咱們今天休息吧。”

女兒的哭聲低了下來,輕輕地搖了搖頭:“我要寫完。”

接著,她緩了一下,平復好情緒,又開始寫起字來。

這件事情很細微,但對我的影響是強烈的,它讓我感悟到: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

當你發現負面情緒蔓延時,透過自省、暫停、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給情緒叫停,只要有覺知和改變的意願,並沒有那麼難。

而父母真正做到情緒穩定後,才可以更有能量去涵容、接納、幫助孩子調控情緒,激發他們本身的自省力。

04

弗洛伊德曾說: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童年的時光很短,但童年的時效卻很長。

教育孩子,不需要一方壓制一方,而要用一點一滴的示範和影響,給他們帶來由內而外的蛻變和成長。

在這跌跌撞撞的一路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冷酷的暴君,不是盛氣凌人的監工,他們最渴望的,是一個堅定的陪伴者和溫和的督促者。

前者給孩子帶來恐懼和牴觸,後者才能讓孩子汲取無限力量和勇氣。

作為父母,我們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先讓自己“軟”下來,才能融化孩子內心的冰與寒,把他們的童年變成五彩的糖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