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關注養生知識的人或許聽說過梅墨生和林海峰兩個人的名字,他們都自稱是養生大師,經常把養生掛在嘴邊,然而他們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長壽,事實上他們一個59歲患腸癌去世,一個51歲時因食物中毒去世,一時間讓人們對“養生”二字產生懷疑。

老年人注重養生,是對是錯?

其實養生本沒有錯,養生這件事從古至今都伴隨著人們的飲食起居,在眾多名家醫書中也有相關記載,而且好的養生方法是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的。比如說《備急千金要方》中介紹

“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意思是吃飽飯後就躺在床上,這樣的行為很容易生病。

再比如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把四季分成陰陽兩種模式,根據自然規律調整養生方式,固其根本。可想而知,如果養生違背了基本的科學和人體規律,對健康和長壽是不利的。這或許就是“養生大師”沒有長命百歲的原因。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不要也罷

誤區一:鍛鍊要趁早

起床的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幾點起床比較好,那就要看雞鳴和日出時間,如果起得比雞還早或者太陽都到頭頂了還不起床,這兩種都是不合時宜的。因此,古語也有

“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

的說法。

而老年人常常會趕早鍛鍊,別人都在酣睡,他們卻洗漱好出門了,秋季溫度低,運動又會出汗,這樣冷熱一刺激對心血管很危險。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誤區二:一年四季都用一個方式養生

很多人對養生知識一知半解,從電視或朋友那裡學來一些知識,然後就開始養生了,一年到頭都用一個方法,比如說春季要補充陽氣,於是便天天都吃溫補的食物,還熱衷於運動,但是這種方法到了秋冬兩季就不適用了。

中醫講究“秋冬養陰”,因為這兩個季節自然界減慢生長,開始收斂氣息,而且相對於春夏兩季,環境中的溼度和溫度都比較低,整體過於乾燥,如果還用以前的方法養生,就

容易燥熱,身體發虛

,正確的方法是

滋補腎陰

,避免津液過度消耗,運動方面也不適合大開大合的專案。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誤區三:天熱時衣服過薄,天冷時過度保暖

天熱時巴不得穿得越少越好,只盼著趕緊散熱,而等到天冷的時候,老年人又十分怕冷,恨不得把被子裹在身上,衣服穿了左一件右一件,這種養生方式也是錯的,不僅自己不舒服,還很容易生病。

穿多穿少要看溫度,但是不能走極端,身體

要適應

,提高耐寒耐熱能力,若貪圖涼快,可能會傷及脾胃和關節,若一味保暖,也會使耐寒能力減弱,變得不禁凍。

誤區四:人老了少折騰,靜養為宜

子女看到父母一把年紀還去跳舞、爬山,會讓他們少折騰,沒事在家裡多休息,不少老年人也這樣認為,覺得活動少一點就能像烏龜那樣長壽。

但是有句話叫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人的身體需要多動動,經常下床活動四肢和頸部,對心臟和血管才是有利的,如果總是不動彈,出現斑塊或血栓的機率比較大。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秋意漸濃,現在是養生的關鍵階段,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養生?

衣服怎麼穿?

——內裡保暖,外套可脫,蓋住腹部和膝蓋

衣服要適當增減,早晚才十多度,體感較冷,要穿上外套,而到了室內,有時中午又會燥熱,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外套脫掉,不過裡面還要有件薄毛衣,以免受涼感冒。上衣要蓋住腹部,避免脾胃著涼,下身膝蓋不宜露出來,關節會受凍。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運動怎麼練?

——少出汗,避免早晚運動

天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夜跑,現在就需要調整一下時間了,改為早晨或下班後,大概七八點,不要太晚,也可以選擇室內活動,能夠舒展身體即可,例如瑜伽、拉筋、騎車等等,不要讓自己出汗太多,也不要太累。

身體怎麼保養?

——注重保溼、保暖

面板出汗少,可減少洗澡頻次,更換成保溼類的沐浴露,容易長肉刺、足底開裂的老年人,可以塗抹甘油和保溼霜,緩解疼痛和瘙癢。如果還是感覺乾燥,可開啟加溼器,或者多喝一點水。中午要適當午休,老年人容易乏力沒精神,要注意養足精神。針對關節疼痛等問題,除了注意保暖,還可進行熱敷或針灸進行調理。

兩位養生大師沒活過60歲,深刻反思4種養生誤區,老年人別被忽悠

飲食怎麼吃?

——減少寒溼,增加熱食

脾胃怕寒,秋季要少吃冷飲,寒性的瓜果也要少吃,現在正是柿子當季,不少人都愛吃,但是柿子寒涼,吃多了傷脾胃,老年人一定要控制好。三餐適宜吃熱湯、軟麵條、饅頭、炒菜、魚丸等溫軟好入口的食物。

老年人養生要多聽多看,還要進行總結,不適合自己的方法要儘快調整,不要聽別人忽悠。養生除了要注意衣食住行,還要關注自己的情感,要宣洩有度,有氣要適當發洩,不能悶在心裡,但是也不能像爆竹一樣亂炸,調整心態也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