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最後一支海上游牧民族——巴瑤族

在東南亞一些海域,清澈的海面上多處分佈著由木材和樹葉搭建而成的簡陋高腳屋。這裡面生活著地球上現存的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巴瑤族。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巴瑤族是沒有國籍的民族,不屬於任何國家,數千年來飄蕩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3國的海域之間,世世代代居住在大海之上,生活方式還十分原始,在海上生存繁衍。他們一生靠著驚人的潛水天賦打魚為生,鮮少踏足陸地,對現代文明和陸地上的一切幾乎一無所知,甚至對鐘錶、日曆、生日等一概不知。他們最最熟悉的,只有陪伴他們一生的海水。他們也沒有關於起源的記載,沒有歷史,連一個固定的名字也沒有,所以,聯合國科教組織給他們命名為“巴瑤族”(也可以音譯為“巴喬族”)。

巴瑤族以能在水下待很長時間而聞名。由於長期與海洋接觸,似乎已經與大海融為一體,在水裡行動似乎比在陸地上更為靈活,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在不依靠任何潛水裝備的情況下,就能潛入到幾十米深的深海較長時間,且能捕到魚。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該族群的獨特性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拍攝,也有一些專門的研究人員或科學家來到這裡與他們深入接觸,試圖利用各種先進的現代化裝置,從其人體中得到相關資料,以揭開這一海上游牧民族的神秘面紗,解開他們“僅憑一副木製護目鏡,就可以下潛到水下70米處”的奧秘!

巴瑤族人的生存模式

作為“海洋遊牧民族”,巴瑤族人每天近60%的時間都會在海中渡過,這是他們唯一的生存方式。平日裡他們輾轉於海上小屋和一種叫做“lepa-lepa”的小船之間。秉著“靠海吃海”的習慣,他們會經常出海打獵,頻繁潛入海里,捕捉各種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作為食物,此外偶爾會拿到陸地上去售賣,併購買淡水、其他食物等生活必須品,以維持他們在海上的生活所需。

lepa-lepa小船對他們的出海捕獵十分重要,為了能夠爭取更多的捕獵時間,獲得更好的捕獵成果,他們有時候會直接生活在船上,在上面燒飯就餐、睡覺等。因此這種小船也被巴瑤族視作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靠海而生的巴瑤族人的水性肯定是非常了不得的,他們可以說是世界上潛水最深的民族。

對於正常的人來說,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下潛的深度大約是在10米左右,專業的潛水人員依靠裝置可下潛15米甚至是更深。

而巴瑤族人不依靠氧氣罩等潛水裝備,就能潛入十幾米深,甚至是幾十米深的深海捉捕海產品。而他們潛水的全部工具就只有一副自制的木質泳鏡,捕魚工具也十分簡陋——一支用來狩獵的長矛槍。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在潛水的過程中,隨著深度的加深,人體所承受的海水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這對巴瑤族人來說也是如此。當週圍的壓力大於耳朵內的空氣壓力就會導致耳鼓壓縮,耳鼓膜會向內凹陷,耳鼓膜佈滿了神經,越往下潛,耳朵會越發感覺到疼痛難忍。嚴重時,海水巨大的壓力會“壓爆”鼓膜,甚至會導致人們昏厥,在水裡遇到這種情況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巴瑤族人為了能夠適應這種情況,在海里生活得更久,下潛得更深更久,他們在年輕時就會把耳鼓膜弄破(待身體恢復後再潛入深海捕獵),以此來減少潛水打獵時水壓帶來的痛苦。

巴瑤族很多孩子都是徒手抓魚,據說4~5歲就開始學習潛水,捕捉螃蟹、龍蝦,10歲以後就敢捕捉鯊魚,不過只有經驗豐富的成年人敢徒手捕捉大章魚。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進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巴瑤族人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能夠在幾十米的高壓海底裡閉氣長達數分鐘,再加上這整個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划水,狩獵等一系列耗費體力的動作,專家表示他們的這個深海閉氣資料已經突破正常人類的極限。

哥本哈根大學的一支遺傳學和基因學科學家團隊,曾對巴瑤族人進行很多現代先進技術的檢測,試圖解開他們數十分鐘深潛之謎。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研究後驚奇地發現,巴瑤族人確有異於常人之處,他們的脾臟比在周邊陸地生活的人要大50%左右。而脾臟在水下憋氣中起著十分關鍵性的作用。這是因為脾臟可以儲存血液,而血液裡就包含著氧氣。在人體潛水憋氣時,脾臟會收縮,從而將儲備的富含氧氣的血液分佈到全身,相當於氧氣瓶,給人體提供氧氣。

脾臟的體積越大,也就意味著能夠儲存的氧氣也就更多,能夠使血液中有更充足的氧氣可供潛水。這樣巴瑤人就能夠在水裡更長時間的憋氣潛行。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那麼,巴瑤族人為何會長出如此與眾不同的“巨型脾臟”呢?

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檢測發現,巴喬人有25個基因位點和周邊地區人群有顯著差異,其中的PDE10A基因位點巴喬人“大脾臟”的最大誘因,而這個基因位點在周邊地區的其他人群身上並沒有發現。科學家在小鼠實驗中證實,PDE10A基因可以調節脾臟的大小。

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迫於生計,演化出“異於常人”的身體

研究團隊依據資料推測,巴瑤族人估計是在1萬5千年前從陸地走向海洋,迫於生計,為了更好地適應深海潛水,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下逐漸演化出與我們普通人“不太一樣”的身體,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演化出一個可以長時間潛水的大脾臟。

巴瑤人經常與周邊國家產生衝突。為避免爭端以及保護海域的漁業資源,一些周邊國家政府紛紛引導他們上岸定居,解決他們沒有國籍的問題,讓它們慢慢接受了現代文明,他們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這最後的海上游牧民族,如今也快消失在海面上了。

對巴瑤人的境遇,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