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之華說史,讓歷史走向大眾。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最近幾年,龍的原型問題引起了很多方面的關注,可以說是中國上古史研究、神話學研究和藝術考古研究的共同熱點。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關於這一問題,人們已經提供了幾十種答案。例如把龍的原始形態解釋為蛇、豬、馬、魚、鼉、犬、雲、虹、恐龍、蜥蜴、鱷魚、河馬、水牛、閃電、星象、松樹以及上述種種的迭加物等等。

龍究竟是什麼?

應該說,這些答案都是有一定根據的。

首先,在古籍當中的確有“龍之為蟲”、“禹化為黃龍”、“龍形像馬”、“畫龍不成反類狗”、“魚化龍”一類說法;

其次,考古出土的龍形器物往往像豬,像蛇,像蜥蜴,像鯢魚,像鱷魚。

此外,透過民俗調查,可以知道彝族人曾經以穿山甲、壁虎、小花蛇為龍,在白族傳說中有母豬龍、母雞龍、羊角龍、蝌蚪龍等名稱,侗族盛行龍蛇崇拜,藏族本教所說的“龍神”則帶有蛇尾或魚尾…

龍的確是一個聯絡於眾多動物的神靈。

不過,若從反面想一想,這些說法的並存,卻正好證明了這些說法的膚淺和片面。

它們各執一端,而不考慮同其他說法的關係,就不免變成盲人摸象式的猜測。

作為猜測,它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面對的“龍”,畢竟是一個確定的概念,是一個有著統一的穩定性格的神靈。

龍的穩定性格,事實上是存在於上述描寫當中的。或者說,綜合這些描寫的共同細節,我們不難了解龍的真相。

比較各方面資料可以知道:

所謂“龍”,是一種有尾巴;主要生活在水中;善於變化的動物。與其說它是一種具體的動物,不如說它代表了隱藏於若干物種之中的一種神秘。

史前時期的龍

商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它的原始形態:大頭小尾、團曲成圈。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例如:

內蒙古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彎曲而成“c”形,頸脊部有長鬣;

內蒙古巴林右旗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豬龍”首尾相接,成環狀;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遺址出土的“蟠龍紋”形狀像蛇,團曲而成為一個圓圜;

商代早期的各種玉龍也都是大頭曲尾、首尾相接的圜狀動物。

如果不計較這些龍在首部特徵上的差別,那麼可以說,它們的形態是一致的。

毫無疑問,這一形態也就是各種哺乳動物所共有的胚胎形態。

大頭小尾,團曲成圈,有尾巴,生活在母腹的羊水當中,向新的生命形態轉化,這正是所有胚胎的共同特點。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邱瑞中《龍的始原》一文(載《內蒙古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已經注意到龍的這一特點。

胚胎與龍

古人為什麼要把胚胎稱作“龍”並加以崇拜呢?

這是一個不難理解的問題:

胚胎昭示了生命的共同性,代表了生命的起源。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從胚胎中產生出來的,各種動物的胚胎都是相似的。或者說,胚胎是生命開始前的形態,是從無到有的重要環節,是作為遠古人類的主要伴侶的那些動物的共同形態。

當古代先民剖開懷孕的動物屍體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驚訝:

原來在所有這些動物的身體中,不僅能夠看到這種動物的未生形態,而且能看到人類的未生形態。

於是各種關於圖騰的信仰都獲得了一個新的內容:

以哺乳動物為圖騰的民族(例如以豬、馬等為圖騰的民族)於是建立了關於圖騰胚胎(例如豬、馬胚胎)的崇拜,以非哺乳動物為圖騰的民族(例如以蛇、魚等為圖騰的民族)於是把自己的圖騰比擬為胚胎而使它獲得了新的神性。

人們還從一切具有胚胎形態的物體中尋找靈感,於是使“龍”成為具有云彩的神性、雷電的神性以及霓虹的神性的神靈。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這樣,龍就成為關於孕育、生殖、變化等神性的一個抽象概念,因而在出土文物中呈現了像豬、像蛇、像蜥蜴、像鯢魚、像鱷魚的差異,因而在白族神話中產生了“母豬龍”、“母雞龍”、“羊角龍”、“蝌蚪龍”等名稱。

一也就是說,在不同民族的信仰中,建立起了和不同動物的對應。

胚胎與龍的演化過程

為了理解上述原型之說,我們可以介紹一些動物學知識。

我們知道,動物界最高階的一門是脊椎動物。如果按照脊椎的進化程度排次序,

那麼,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魚、兩棲、爬行、鳥、哺乳六綱。

儘管胎生只是哺乳綱動物的明顯特徵,但在哺乳動物的每一個體的胚胎中,卻會重演包括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在內的整個生物系統的進化歷史。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例如哺乳動物的胚胎在其發育早期會出現頸側腮裂一類魚綱動物的特徵,嗣後出現肺與心室相通等兩棲綱、爬行綱動物的特徵,最後還會出現一條除人以外各種哺乳動物都有的尾巴。

因此說,各種動物的胚胎在其早期是極其相似的。這個時候的胚胎並且明顯表現出與魚、蛙、蛇、鳥的共同性,即使人類胚胎也不例外。人類區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生物學特點在於:人直立行走,尾巴的作用因此消失並退化。

但在人類胚胎中,直到出生之前,這條露在體外並能自由運動的尾巴才會消失。由此可以知道,龍形象對於“長鬣”(脊椎)和尾巴的強調,正好反映了人們透過胚胎所瞭解的脊椎動物的共同性。

胚胎是龍原型的文字證據

由於龍的原型是胚胎,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原始的龍崇拜稱作“胚胎崇拜”。早期龍神,事實上都是具有胚胎性格的神靈。

例如龍在十二支中屬“辰”,這應當緣於古人關於龍和妊娠的一致性的聯想。

“辰”的原始涵義是表示生命發動,既可以指妊娠的“娠”,也可以指震動的“震”;所以《周易說卦》認為“震”是代表永珍發動的、“龍”是代表萬物發動的,並根據這一理由,把龍和震相配。

古人說大禹是因為他母親吞食了“苤莒”而出生的,這個傳說的涵義也可以理解為胚胎生龍。

大禹在傳說中被描寫為“黃龍”;“苤莒”和“胚胎”則是音義相同的詞,同樣代表生命的原始形態,差別只在於“苤莒”、“胚胎”二詞表形的偏旁有所不同。

此外,古人還說龍的涵義是“萌”,是“物之始生”,這種涵義正好和胚胎的特點相符合。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山海經》描寫雷神的形象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可見龍的形象就是懷孕的形象。

古代有許多關於感龍而懷孕的神話,例如說赤龍與慶都相合“有娠而生堯”、高祖劉邦的母親見蛟龍之後“而有身”等等,這表明古人認為龍是妊娠的原因。

漢藏龍的共性

我們還可以根據藏族本教的龍神觀念來理解中國最早的龍崇拜。

語言學研究表明,漢語和藏語曾經有一個原始的共同母語,也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這兩個民族的先民曾經共有一種文化。

因此,藏族的龍神反映了早期龍神的性格。

據本教的主要經典《十萬龍經》介紹,作為龍神的動物有魚、蛇、蛙、螃蟹等水物;其形狀儘管分別是人頭蛇身、人身馬頭、人身羊頭等不同形態,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帶有魚尾或蛇尾。

本教龍神的其他幾種特性是:

是變化之神,可以自由地變成蛇或蟲的形象;具有女性性格,往往被描寫為龍母或龍女;代表瘟疫(龍病),會化成黑白二蛇作祟;被人們稱為“水神”,是求雨的物件,往往在夏初(龍睡之時)開始接受祭祀。

本教龍神的這些特點,恰好反映了古代華夏民族龍崇拜的主要內容,說明華夏民族的龍神具有胚胎的性格,是生殖之神和變化之神。華夏龍的最常見的標誌物是魚、蛇、蛙等水物,為什麼呢?

龍的原型是什麼?真相:哺乳動物胚胎,證據:新石器時代玉器造型

因為這幾種動物都象徵著生殖、變化、母性和生命起源。

至於華夏龍的水神性格、雨神性格和祟神性格,則早見於向龍卜問晴雨、卜問“有病,身不其龍”的殷卜辭,同時比較集中地見於關於虹霓的中國古代神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