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清理金庫,清出了一個琵琶形的小木盒,行長說,這是寶貝

2012年深秋,農村銀行因改制撤銷縣級金庫,行裡清理庫房,清理出一隻琵琶形的黑色木盒子,開啟塵封已久的木盒子,裡面躺著一杆非常精製而又古老的象牙秤(又稱戥子icon)。此秤長34釐米,砣重50克,秤盤直徑7釐米,秤桿採用天然象牙精製而成,秤盤、秤砣是黃銅製作,整體小巧玲瓏,精製美觀,既是一杆計量器,又是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

大家非常驚訝,銀行不做買賣哪來的秤?為了瞭解農行的歷史,解開這杆老秤icon之謎,我走訪了離休的老行長,老行長看到了這杆老秤,就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凝視了很久。他說:“這叫銀秤,是過去散金、散銀、銀元兌換人民幣時的計量器。”

煙霧繚繞中,老行長向我講起了老秤的故事……

“解放後,中國人民銀行icon分支機構相繼在地方成立,當時我就在中國人民銀行瓦窯營業所工作,這杆老秤就是我們所裡的財物,是地方政府從當地地主家沒收來的,聽說是地主開銀號時,用五十兩白銀icon從雲南買來的,這杆銀秤對我們銀行用處可大了,當地群眾用散金碎銀兌換人民幣,都是用它做計量的。”

一支菸吸完了,又點上一支,深吸一口後,老行長的思緒彷彿也隨著飄散的香菸走進了過去歲月的細節中。

“當時,老百姓手中都有散碎金銀,為了流通,需要兌換成人民幣。由於金銀價值的昂貴,所以需要更為精確的計量器,這杆小秤在當時的兌換中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時,一天兌換幾千克的金銀,全靠這杆老秤了。這桿秤是當時附近幾個鄉公認的最為精確的,好多外地人都來我們這裡兌換人民幣。”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當地群眾生活比較艱苦,為了補貼生活,好多家庭將珍藏的銀圓icon、金銀首飾拿出來兌換現金。有一位老人,從三十里外趕來,拿著她過去陪嫁來的金耳環來兌換。當時我正從事出納工作,就是用這桿秤給量重的。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當時是兌換了人民幣45.8元。老人家非常的高興,轉身出去,花一角三分錢買了一包大前門牌香菸,送給我們所的同志們抽。我當時堅決不收,她硬是扔到了櫃檯上,而後匆匆地走了。我把香菸的事向主任作了彙報,受到了主任嚴肅的批評。當天晚上下班後,我騎了三十里路的單車,又把香菸給送了回去,她們村的群眾都誇我:還是銀行的同志正直無私。”

“1979年,中國農業銀行icon恢復以後,營業所劃歸農行管理,那時我調到了當地縣農行當行長,這杆銀秤也隨同其他財物一併列入農行財物之列。”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人民群眾生活日新月異,特別是散金碎銀兌換量非常大,一天就能兌換銀圓上百枚,在這些銀圓中不乏有假銀圓。有一外地人拿來二十枚大清銀幣,說是要兌換人民幣。我們在稱重量時發現,其中有兩枚幣重超過其它幣重二至三克,我們又做了表面氧化試驗,是白銀。為了保證收進散銀的質量,經領導批准和當事人同意,我們把這兩枚銀圓鑿開,才發現是兩枚假銀圓,表面是一層薄薄的白銀,中間夾鉛芯。經過幾位有經驗的同事認定是清末時期偽造的,流入民間半個世紀了,後經領導批准,我們作了現場銷燬處理。在識別假金假銀中,在當時的條件下,老秤確實是我們的好幫手。”

斗轉星移,幾十年的歷史變遷,時代在進步,人民銀行兌換散金碎銀採用了更為精確的天平,以及現代的電子計量器。中國農業銀行也不再代理兌換散金碎銀,這杆老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被珍藏在農行的金庫裡了。

今天,它再一次與我們見面,讓我們知道了那一段逝去歷史的真實細節。

銀行清理金庫,清出了一個琵琶形的小木盒,行長說,這是寶貝

銀行清理金庫,清出了一個琵琶形的小木盒,行長說,這是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