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女同學,一直都很努力,每次下課都會找老師請教,其他休息時間也一直在做題,但是成績始終就是提升不上去。為什麼會這樣呢?之前一直以為是她笨,其實不然,在瞭解了NLP邏輯模型之後,我發現並不是她笨,而是方法不對。

NLP邏輯思維層次

NLP邏輯思維層次包括環境,行為,能力,信念和價值觀,自我意識,使命。每一個層次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天差地別。

認知驅動: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NLP邏輯思維層次

最一層是環境。這類人最多的就是抱怨環境,什麼都是環境的問題,其他人的問題;

第二層次是行為。這類人不再抱怨環境,而是選擇努力去適應環境,做什麼都很努力,但是這類人缺少主觀意識,缺少正確的判斷,只是簡單的努力而已;

第三層是能力。處在這層的人開始動腦琢磨自身的能力了。他們能努力跳出這個舒適區,積極尋找方法,因為有了科學的方法,就是事半功倍。但是這一步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因為在知道方法的那一瞬間,一些人會產生“一切事情都可以搞定”的感覺,於是不再願意花更多力氣去踏實努力,他們沉迷方法論,收集方法論,最終成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那夥人;

第四層是信念和價值觀。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努力;也一定有人會明白,比方法更重要的是選擇。因為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相關信念,他們能夠分析出哪些事是正確的,並且知道如何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他們也會付出對應的努力來把事情做好;

第五層是自我意識,就是從自己的身份定位開始思考問題,即“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在這個視角之下,所有的選擇、方法、努力都會主動圍繞自我身份的建設而自動轉換為合適的狀態。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真正的覺醒者了。

第六層是使命。在身份追求之上,便是人類最高級別的生命追求。如果一個人開始考慮自己的使命,那他必然會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為眾人服務的層面上。也就是說,人活著的最高意義就是創造、利他、積極地影響他人。能影響的人越多,意義就越大。追求使命的人不一定都是偉人,也可能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只要我們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即可。有了使命追求,我們就能催生出真正的人生目標,就能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

現在我們簡單總結下NLP邏輯層次在成長上的呈現:

環境:都是你們的錯。

努力:我還不夠努力。

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

選擇:什麼是最重要的?

身份: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意義:人活著就是為了利他!

在瞭解了NLP思維層次模型之後,我恍然大悟我那位同學成績不好的原因了,看似很努力了,其實她一直在第二層次思考問題,一直努力學,但是沒有使用更好的方法,沒有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選擇沒有做對,這就導致努力一直沒有起到作用。在學習過程中,知識點那麼多,其中有些是我們掌握了的,有些是沒掌握的,所以我們重點將未掌握的知識點記錄下來,刻意針對其進行訓練,直到徹底掌握為止。

如何做成一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能堅持做一件事幾天,幾周,再之後就不了了之。那麼是什麼沒有讓我們堅持下去呢?你會說,不就是沒堅持唄。你有沒有想過這裡面有哪些影響因素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盤它。

01

認知驅動

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看清機制

當我們透過原理機制徹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處時,便會覺得不做這件事是一種損失。比如運動不僅是健身更是健腦,你就會覺得不運動的話是一種損失;

尋找意義

主動去尋找目標與自身的關聯,換句話說就是調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這件事的長遠意義。如果沒有意義的加持,那麼就算我們知道做這件事很有好處,內心也不會真的接受。 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內,一個人在現實世界能走多遠,其實在他心裡早就標記好了。尋找意義就是在訓練我們的潛意識,讓它領先於我們的能力,牽引我們前進,而不是躲在舒適區拖後腿。所以,要想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就要刻意,主動地多花時間,建設內在的自我,而不是別人說什麼自己就信什麼。

感受好處

如何在重複中感受樂趣和動力呢?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堅持,其實就有犧牲了。你會覺得早起是在犧牲溫暖的被窩,閱讀是在犧牲手機娛樂的輕鬆,鍛鍊是在犧牲舒適慵懶的時間等等。

然而這種視角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學會轉換視角,把注意力主動放在收穫上:每次早起一次,都是在享受一次寧靜的世界;每次閱讀,又可以讓自己的思維密度增加一點;每次鍛鍊,可以使身體裡的各種激素水平達到平衡,充滿活力。

這些好處不是假象出來的,而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我們不自覺地忽略了。

所以無論是開始,還是在過程中,我們都要多花時間在這3件事上:看清機制,防止盲目努力;尋找意義,注入長久動力;感受好處,體驗當下愉悅。

有了這樣的指導,我們就會持續學習,持續思考,持續行動,持續感知,同時也必然把自己的目標導向那些少量的,有真正價值的長遠目標,並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02

寫下來

不要低估寫下來的力量

情緒調節

當我們情緒波動,不受自己管控的時候,提筆將自己當前的情緒想法通通記錄下來,是什麼讓我如此的不耐煩,生氣等等,對方的觀點是合理的嗎?我是因為這個原因生氣嗎?這件事值得我生氣嗎?在寫的過程中,我們潛意識會對整個事件做相關覆盤,找到癥結所在,進而提升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

專注聚焦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雜念叢生,心中翻騰著各種慾望、擔憂、顧慮或焦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天然地陷入分心走神狀態,很難進入心流狀態。那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專注呢? 寫下來。無論在什麼場景中,如果你無法靜下心來做事情,那就坐下來把心中念頭寫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連續寫上5分鐘,你就能集中注意力了。

行動指導

就算心中毫無掛念,就一定能擁有強大的行動力嗎?未必! 因為真正的行動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清空了工作記憶,如果不清楚下一步具體應該做什麼,同樣會行動模糊。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覺得做這個也行,做那個也行,最後往往會在強大天性的支配下選擇做那些最簡單、舒適的活動——-娛樂。要想在順境中主動掌控命運,就要防止自己陷入“選擇模糊”的狀態。而消除“選擇模糊”最好的辦法就

是把下一步的行動或計劃寫下來。

透過寫下具體的日程,把自己約束在特定時間內的特定事件上,我們就不需要在過程中再花腦力做選擇了。而且寫下明確的日程相當於和未來的自己達成了一種協議,這種協議就是一種承諾。人一旦許下承諾,潛意識就會傾向於保持前後一致,所以這種寫下來的習慣會讓行動力大大提升

明確目標

我們要將自己的目標寫下來,有時候我們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跟別人具體說的時候又支支吾吾的,講不清楚。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對該目標還未有明確的認識,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所以難以講清楚。所以我們將目標寫下來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目標重新審視,把目標具體化的一個過程。如果我們當前實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那就先假設一個離自己最近的目標,把它描述清楚並寫下來。

思考挖掘

寫下來的方式實際就是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輸出的能力。 “想,說,寫”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為這三種活動關聯知識的數量和密度是不同的。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一件事情腦子裡想的很明白,但是你說的時候會磕磕巴巴;如果再讓你寫下來,就會無所適從,感覺邏輯非常不清晰,所以書寫是鍛鍊深度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無論是把心中的困惑寫下來(表達清楚問題),還是把腦中的想法寫下來(表達清楚思考),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腦中的知識儲備,產生更多的關聯,讓我們不斷突破自己的腦力侷限,讓那些模模糊糊的,呼之欲出的,似是而非的、捅破窗戶紙就可以洞察的時刻。

最後,不要低估寫下來的力量,更不要低估寫作的力量。只要你寫下了第一筆,就有機會開啟人生的無限可能!

03

假設

讓自己快速進步的能力

一個人想要變好,不僅要有強烈的願望,還要有科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光有願望沒有方法,人們的慾望就會變成焦慮;而知道方法但是慾望不強,人們的行動也會變得機械,陷入為做而做的境地。所以只有願望和方法同時具備,一個人才能快速進步。

大膽假設

在這裡我們需要具備2種能力:

敢假設

看現實結果

。這裡我們舉一個常見的修復bug的例子: 程式碼裡有個條件可能不滿足導致出問題,在此基礎上實踐除錯驗證結果是否正確,這個假設若驗證不生效,則馬上找下一個假設點來驗證, 反覆驗證試錯直到最後找到問題所在。高手和菜鳥的區別往往就在於此:前者大膽假設驗證了10次,可能菜鳥還一次都未驗證過。

只要我們能夠依據當前所有知識和可用資訊,先做出一個假設,我們就不會卡在原地,就能夠繼續向前邁進。更多新資訊必然會在後續的行動中慢慢浮現,如此,我們就有了快速進步的可能。

現實結果是最好的評判師

很多人對讀完書之後記不住內容感到很痛苦,他們經常發現,有時候讀到最後,自己能想起來的只有一兩個點。這與他們期待的“全盤記住,全盤吸收”落差巨大,導致他們對閱讀這件事的體驗極差。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學會看“現實結果”,就會發現“記不住或者忘記太多”本就是現實常態,這就是我們的真實能力。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主動降低心理期待:只要書中有一個點觸動了自己,並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了真實的改變,這次閱讀就是有效的,這本書就是超值的。

再比如有的人日程計劃排的滿滿當當的,連休息時間都沒有,結果大多數任務都是完不成了,這必然讓人沮喪,甚至直接放棄計劃去娛樂了。但即便如此,下次做計劃的時候仍然堅持之前的模式,結果再次事與願違。

事實上,只要我們多看幾眼現實結果就知道自己每天能做多少事情。此時我們應該主動接納現實,降低心理預期,只做兩三件最重要的事,並給生活留出足夠的閒餘。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從容,高效,平衡和愉悅。

04

降低期待

我們長大後的多數煩惱都來自對自己和他人的過高期待。

急於求成是人的天性,這裡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每次微信讀書剛開始的時候自己專注於讀一本書,效果也不錯,但是隨著其推薦的書越來越多,不斷的新增到書架,想著同時看很多本書,實際結果是一本書都沒看完,其他新加入的書因為太多,也不知道看哪一本了,最後就沒法堅持下去。如果這裡我能主動降低預期,每次只看一本書,看完了再看其他的書,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主動降低預期,允許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許自己在開始的時候進步緩慢,甚至反覆失敗,允許自己花更長時間去練習,就一定能做成這件事。

05

深度練習

學習即練習

把知識當作技能去練習,只關注自己能真正掌握的那些點滴細節,最終成就自己。高手們對這種學習方式往往極力推崇。比如曾國藩在家讀書時,他父親要求他:

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本書。

速度,也是一種能力。

有的同學考試時題目也能做出來,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是往往優秀的人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做出來。前者往往忽略了速度,殊不知,對知識運用的頻率,速度及熟練度也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

歸結起來,我們在心態上要“慢”,允許自己學的少、學的慢;在動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練,迅速。

開啟深度練習

1。 獲取高質量的知識;獲取並親自鑽研一手知識。

2。 深度連線新知識;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知識寫出來。

3。 輸出成果去教授;讓自己的實際生活發生改變。

穿越而非跨越

至此,你肯定已經能看清楚普通和卓越之間的分水嶺長什麼樣子了。這道分水嶺需要我們穿越過去,而非跨越過去。好比登山,卓越是貫穿一條隧道,需要一點點積累最後貫穿,一旦成功,那就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比起那些每天都要費力爬山的人,那個坐擁私人隧道的人可不就擁有了巨大的人生優勢嘛!有了這種人生優勢,他怎能不幸福呢

總結

今天我們從《認知驅動》一書中瞭解到了NLP邏輯模型,大家看看自己當前屬於哪一層呢? 同時我們也掌握了做成一件事情的方法論:

1。 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2。 使用寫下來的力量;

3。 假如和現實結果驗證法;

4。 降低期待;避免急功近利;

5。 深度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