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君恩不可見,妾豈如秋扇”

,古代封建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很高,三從四德是古人為女性制定的標準,其中概括了女性被壓迫的一整個人生。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古代的大部分女子總是被父親、丈夫、兒子三個親人,三重身份緊緊纏繞,但凡其中有一個出了差錯,這個女子的命運就將急轉直下。

今天我們要來分享的是一個可憐的女人與她的孝順的兒子的故事,他們生活的時代並不是封建正盛行的高峰期,而是封建制度的末梢與民主的開頭複雜的交界處。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褪去“子不嫌母醜”與“母憑子貴”的外衣,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來看看封建思想與禮教下女性生活的不易,與一個男人如何為女性發聲抗爭,爭取尊嚴。

官員父親

譚鍾麟是晚清的官員,也是一位封建思想的忠實擁護者,是地地道道的腐儒。外部一心順從朝廷的指派,而家裡妻妾成群,但不給予身邊的女人一絲尊重。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他的一生仕途都非常順利,順治年間考取進士邁入官場,三十多歲正值一個男人精力充沛,憑藉對陝西地區的熟悉,受左宗棠引薦出任陝西布政使,不久又升護理巡撫。

與那些“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尸位素餐的官員不同,

譚鍾麟整頓書院、鼓勵蠶桑、調解民族矛盾、賑災修建水利。

可再怎麼做也只能是一位優秀的大清朝“裱糊匠”,他並沒有認清楚當時的形勢與人民的訴求,

譚鍾麟一心向朝廷、向自己的“烏紗帽”,而忘記了“民為重,君為輕”。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從兩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本性。

首先是在戊戌維新的態度上,譚仲麟堅決反對更改“祖宗大法”,以“離經叛道”來定論維新。早先 僅在器物上追求改變的洋務運動,就被他屢加指責,他毫無作為,毫不改變。

曾有支援洋務運動,學習先進思想的官員如此哀嘆到:

“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殘疾人斷送兩粵也!”

可見譚仲麟的愚昧無知。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但這件事阻礙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卻為譚鍾麟帶來了太后的寵幸,他屢次升官最後“功成身退”,乞骸骨後離世,竟也有諡號。

另一件事便是鎮壓革命,譚鍾麟心中“忠君保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已經看不清瘦骨嶙峋的人民,只把革命分子當做給他的考驗,將革命黨人的人頭鋪成升官加爵的臺階。

譚鍾麟多次鎮壓革命,殘酷殺害了無數革命黨人,重創了舊社會的革命力量。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譚鍾麟家中的妻妾眾多,開枝散葉。

光緒五年臘月的一天,譚鍾麟的一個小妾李夫人生下一個男孩,他很是寶貝這個孩子,甚至比嫡子還要寵愛。

這是因為頭天晚上譚鍾麟夢見死去的何文安為他託夢,說自己將在家裡長住。何文安是譚鍾麟所欣賞的臣子,可惜幾年前離世。這個夢讓他肯定剛降生的兒子便是何文安託生。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譚鍾麟為這個兒子取名為譚延闓,字祖安,字正是何文安的字。

天降英才

譚延闓很是聰明,三歲便啟蒙讀書,五歲步入私塾,擅長寫文吟詩,譚鍾麟越看越高興,覺得他頗有何文安的風采,將來定能當大官,品級甚至高於自己。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但小譚延闓卻並不高興,比起聽自己的官僚父親傳授經史子集,他更喜歡與母親呆在一起。可這樣的快樂總是短暫的,母親的臉上很少出現笑容,他甚至不能對她叫一聲“娘”。

李夫人習慣受命運的擺佈,可為了剛生下的兒子她也做過反抗,

譚鍾麟想要將她的兒子搶走她卻堅定地抱住襁褓,可她能做的也僅僅只有這樣。

早起洗漱,李夫人作為妾室必須得早於正室起床,並前去請安,伺候洗漱。在用餐時,她的身份是萬萬上不了桌的,只能與下人一起,在主人用餐完畢後才開始用餐。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李夫人沒有自己的時間,每天受大太太的調遣與指派,與使喚丫頭別無二樣。因此小譚延闓溜去與母親相會時她總是有忙不完的工作。

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諷刺與訓斥,李夫人無法回嘴,大太太有隨時將她趕出去的權力,為了在家裡能有一飯一蔬,總是默默低頭忍受,這些譚延闓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幼小的他偶爾上前強硬的反駁,替母親出氣,可是換來的卻是陰陽怪氣的嘲諷:

“小妾生的孩子,一點教養和規矩都不懂。”母親的淚珠在眼眶中打轉,他也受到父親嚴厲批評。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譚延闓立下了個遠大的志向,他雖然是個庶子,但一定要更加努力,一定要比所有兄弟姊妹都要出色,為了自己的母親撐腰,不再受任何人的欺負。

為母親撐腰

為了給母親撐腰,他刻苦讀書,十三歲便成為秀才,二十四歲中貢士,這也是清末最後一次科舉。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為譚延闓祝賀的宴席上,他將自己的母親拉上宴席,儘管李夫人捂著臉百般推辭,譚延闓也一定堅持要讓她上桌吃飯。

眾人默不作聲,無人阻攔,父親也默許了。

他先為父親敬了杯酒,隨後將酒杯倒滿對著自己的母親,恭恭敬敬地俯首敬酒。這一次無人敢再丟擲諷刺挖苦的話。

這是譚延闓邁出的一小步,卻代表著社會前進的一大步。

後來譚延闓的官運亨通,不過與他父親譚鍾麟不同,他一生只娶一妻,從未納妾。譚延闓積極學習新思想,甚至與革命領導人結為好友。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在1916年正值動亂之時,譚延闓的母親在家鄉病逝,他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決然返鄉奔喪。回家後,看到的便是母親的靈柩朝著偏僻的側門方向。

譚延闓哭母,辛苦勞累了一輩子都得不到該有的尊嚴。他執意讓母親的靈柩從正門送出。

許多人勸他,這是祖宗的規矩不能壞,妾室是要走側門進出。

母親是妾,出殯不能走正門,譚延闓躺在棺上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他收起眼淚,趴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殯!

眾人急忙將他拖下棺材,幾個人大眼瞪小眼,不再阻攔,最終讓妾室李夫人的靈柩從正門送出。

但譚延闓卻不感到輕鬆,只覺得今日搬出母親的靈柩便已是不易,要搬走人們心上那座封建的山該有多難!

解放思想,男女平等的道路阻且長,願我們攜手搬運封建思想的大山,走出一條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