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廣東人裡客家人更崇文重教

我們常聽說,客家人崇文重教,詩書傳家,是廣東人最重視教育的。

那事實是不是這樣的?我們試著透過一些指標來量化,試圖來檢測這樣的傳言是否屬實。也許這句話有所偏頗,但如果單以梅州為例的話,那倒沒什麼問題。

廣東有兩大江河流域,一個是遼闊的珠江流域中下游,一個是韓江流域中下游。這兩個區域一直是廣東的財賦核心文教核心。廣東明清的科舉進士,兩院院士,巨賈大商基本就是被現廣州、佛山、東莞、汕頭、潮州、梅州等城市所包攬大部分。

為什麼說廣東人裡客家人更崇文重教

梅州在清朝的時候相當於當時的嘉應州以及原潮州府的大埔縣跟豐順縣,這幾個地方的文進士加起來的話共有116人,而潮州府少了大埔縣跟豐順縣,僅剩111人。

那在清朝,坐落於大山,經濟落後的梅州,在科舉教育能取得這樣矚目的成績。這實屬是令人側目的。

而廣州府由於是千年商都,一向虹吸著全國各地的精英。如清朝狀元莊有恭,父親從澄海遷移往番禺。比如世界聞名遐邇的十三行,湧進大量的福建商人。比如高第街許家,也是從澄海遷移過去。

再比如廣州府的“捕屬”,就是外省人因仕宦等緣故來廣東,安居於廣州而成為番禺人南海人的。比如胡漢民祖籍江西吉安,比如朱執信祖籍浙江蕭山,比如汪兆銘祖籍浙江紹興,比如詹天佑祖籍安徽,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所以清朝時期廣州府的南海縣有137個進士、番禺縣進士有114個進士,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為什麼說廣東人裡客家人更崇文重教

在兩院院士方面,梅州的數量雖然沒有江門多,但是梅州的兩院院士多是梅州出生長大成才的,如果按照出生地來論的話,梅州跟廣州的數量一樣多,都是20人。

只是到了當代,珠江流域中下游不斷髮展壯大已經成長成為中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區域,特別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區,更是比歷朝歷代更加虹吸著全國各地的精英來此工作生活定居。

而韓江流域包括中上游的原中央蘇區則一直髮展不起來,甚至可以說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特別是隨著經濟的低迷,梅州的人口開始大量的流出,且不像以往那樣進行有效地反哺。另外加上區域中心城市汕頭自身泥菩薩過江,無法像以往那樣輻射韓江流域其他城市。

梅州的教育,這個客家人一直自以為傲的事情,開始一落千丈。這是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的一件事,寒門再難出貴子。

為什麼說廣東人裡客家人更崇文重教

我們要明白經濟水平決定了教育水平。為什麼廣深的教育可以這麼好,就是他們現在很有錢,他們吸引了全國的精英,他們有更多的錢在教育硬體資源上配置好更好的師資。而梅州人均收入人均GDP,常年在廣東墊底,但高考本科率,一本率雖然長期居於下游,離墊底尚有一段距離,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GDP了。

而就人口和經濟規模來說,梅州也當之無愧的當得起重視教育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