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徐州相互甩鍋,由來已久

那個,昨天看到個好玩的事,是個檔案。說隔壁老鄭把fsk的人弄上大巴,拖到徐州一丟了事。。。。老徐當然氣啊,你這?等於死道友不死貧道是吧。

然後到晚上,老鄭被罵得受不了,也甩出個檔案,說協調過的,不知道你們家老徐咋不執行上級的安排?

這麼艱難的時代,我硬是被逗笑了。果然都是會玩的玩家。大週末的,聊點啥呢?聊點過去的事吧。

黃河之所以叫“黃”河,是因為黃河的水是黃色的,因為黃河流經了黃土高原,夾帶了太多的黃土、黃沙。所以到了下游,就變成“黃”河了。

鄭州徐州相互甩鍋,由來已久

黃河一方面孕育生命和文明,另外一方面,由於泥沙俱下,河床日益抬高,甚至在有些地方形成了懸河。一旦決口,那都是不得了的事,哪邊決口,哪邊就洪水氾濫,所有勞動成果和文明積累毀於一旦,流民四起天下板蕩。還記得元末那句話嘛“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所以治水從古到今,都是王朝頭等大事。

1935 年 7 月,黃河在山東鄄城決口,引發一場可能是 1855 年黃河北徙以降最嚴重的水災,“災情之重,空前未有”。魯西南近 20 縣被災,加上其他受災縣份,山東共計 40 餘縣受災。由於大溜南奔,直入運道,經蘇魯交界之微山湖入中運河,運河無法容納,進而波及蘇北 10 餘縣。兩省圍繞水災治理,發生了糾紛和衝突。

鄭州徐州相互甩鍋,由來已久

由於行政區劃,當時的黃河一邊是魯西南,一邊是蘇省。魯大佬是韓復渠,而蘇省是常公的嫡系陳果夫當省督。可以這樣說,潰到哪邊,哪邊就要倒血黴。

對於兩岸民眾而言,最好黃河別決堤,決了那就最好決在對面,對面決了,自己這邊就保住了。

要討飯也是對面討,兩邊都這樣想,你想想會發生什麼?

從韓復渠怎麼告狀,就知道當年發生了啥。

韓復渠:

迭據災區各縣民眾報告,洙水、趙王各河先後決口,究其原因,實由蘇省境內築堤修閘迎截黃水,使下游不能宣洩,南陽湖水倒漫所致。查所陳各節,確係實情,倘不急圖挽救,災禍之來勢將愈演愈烈。魯西南民氣易動,深恐別生枝節。

意思是,你蘇省在上游,拼命鑄高堤壩,該引流不引流,害的下游魯省水勢浩蕩,有些地方已經決了,最後一句話最好玩,魯西南民氣易動,意思是魯西南人民不好惹,惹毛了不好辦。

蘇省老大陳果夫能認賬嗎?當然不能啊,於是這樣回覆,必須說當年的公文來往,還是有水平的,文字文采文筆都好,看著舒服:

陳果夫:

“閱之不勝駭異”,實乃“市虎杯蛇,遠道傳聞失實”。隨即陳述“實情”,談到蘇省僅就“微山湖西岸原有堤壩加高培厚,仍保留藺家壩口門以資宣洩”。此堤與山東南陽湖和魚臺堤一樣皆為防水西泛,並非正面抑遏黃流。

此外,南泛黃水由於漫溢,水行較緩,“微湖容量並未十分飽滿,微湖西堤今猶未發揮遮蔽銅沛作用”。

你要知道,韓,陳都是大人物,大人物說話都是有分寸的,講到這個地步,已經算很難聽的話了。而實際情況,一定要比這些大人物講的,要厲害的多。

並不奇怪,因為黃河兩岸,一旦到了這種時刻,都是這樣乾的。大家紛紛上堤壩嚴防死守,防止潰決。還要防止什麼?還要防止對面派人過來挖堤!是的,要防止對方過來人挖堤,因為黃河氾濫的話,只要一邊潰掉,另外一邊就安全了。

最好一邊都別潰,如果一定要潰,當然是潰對岸的別潰我這邊的啊。死道友不死貧道,哪邊潰了,哪邊死人不說,財富全毀出去討飯,誰願意潰自己這邊呢?沒有的。

所以韓告狀說,你那邊太過分了,媽的堵的死死的,連原來能洩洪的地方都給堵上了,我這邊吃不消了。陳說你少來這套,你那邊微山湖還沒裝滿呢,你打我主意幹嘛啊?

隨著災害的擴大,山東方面的抗爭依舊延續。8 月 1 日,韓復榘致電行政院: “藺家壩為運河洩水咽喉,聞江蘇省政府有堵築之議,請迅電制止。

山東的民間也請願。山東滕縣微湖沿岸居民代表張宗淕給國民政府去電寫道:

今黃河開口,水入微湖往南而下,民等時以氾濫為憂,正在日夜驚惶。詎意蘇省人民於魚臺縣至張孤山築堤一道,又由藺家壩重築十五里之堤,黃水遂而倒流……氾濫平地,沿湖一帶數十萬生靈俱陷於有死無生之狀態……若將藺家壩扒開,微湖之水順流而入淮河,魯南、蘇北世世可無水患。

山東人真急了,對國民政府大佬林森寫信,說要率人過來挖堤:

濟寧等10 縣“民眾代表”致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述及江蘇築壩截流致使魯西南被災,強調災民“群情憤慨,鹹欲相率南下,誓死塹平蘇堤,借謀一線生機。代表等以一息奄奄之災黎實不堪再供此巨大之犧牲,更恐惹起誤會,結果不堪設想。

其實,兩邊早就幹上了。江蘇方面後來的報告稱,8 月 29 日,蘇北邳縣中運河勝陽山隔堤被魯人挖掘。“河水出槽,益以風雨侵襲,於是中運東堤在邳縣之大榆樹,西堤在宿遷之蘇家房,及窯彎、沂河南岸,先後漫決,運西與黃墩湖,運東與羽頭、駱馬諸湖,水連一片。

陳肯定急了啊,直接給常公密電:蘇省邳縣與魯嶧連界,近以魯省兵民越境掘堤擄去此間監工及民眾多人,報紙迭有登載,已飭地方官吏嚴束自己,聽候和平處理。

韓也承認,山東方面確實派人去挖江蘇的堤了。但將原因歸咎於“蘇省在運河建攔河壩並於壩間河內拋麻袋石料阻水宣洩”,強調“被災人民迫於自救,聚眾扒掘……嶧縣縣長事前未能阻止,並經過嚴予申飭”。

後來這事鬧來鬧去鬧了好久,蘇省覺得我築堤是約束河水入海,魯省覺得你丫就是坑我,搞的我這邊壓力巨大。鬧的最厲害的時候,魯省是派兵出來保護災民來挖堤的。

那麼原因是啥呢,原因陳果夫倒是看的很清楚,是因為統合治理水患能力太差了。1935 年 9 月,陳果夫向蔣介石抱怨經委會“散漫”,“所謂統一水利行政,尚不如未統一以前。這跟 1935 年初來華考察黃河的國聯專家所提看法相似,他們就直言不諱地指出:

缺乏統一機構,無權使各省通力合作,以執行治河方案。

蘇魯衝突的導火索是黃河決口,因此,堵口無疑被視為平息糾紛的主要舉措。常先生給經委會各常委和韓復榘去電要求: “經會與魯省府協同趕辦,無論如何,期於明年三月汛期以前完全辦竣以免再釀巨災,重損國力民力。

但這事要錢,魯省說自己沒錢咋辦?後來好容易從銀行打折借了150萬元,到1936年堵上魯西南那邊的決口才算完事。

碰巧的是,1935年的這次水患的爭議,發生在蘇省這邊的也是在邳縣,也即是徐州的邳縣。說徐州是四戰之地,可真未必是軍事上的意義。你看老鄭往蘇家丟人,也是往老徐這裡丟。

鄭州徐州相互甩鍋,由來已久

還能說啥呢,只能說“死道友不死貧道”沒毛病啊!都是古已有之的好傳統了。

那個瞭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雙城記,魔都藍鯨兩頭走,11月22日魔都出個政策,來的人五天內不能去飯店超市,但可以便利店地鐵啥的。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呆超過五天,於是。。。。

不久後不少地方都出了類似規定,如果哪天你在上海看到一個人,蹲在路邊吃飯,那可能就是我,請務必對他好一點。

鄭州徐州相互甩鍋,由來已久

本文參考資料:1935 年黃河水災與蘇魯治水糾紛研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