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天道》馮道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人物小傳: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宰相,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後世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的聲望。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說到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會做官的大臣,馮道絕對可以上榜,其一生侍奉十帝,而且還屹立不倒,可以稱得上是官場上的一朵奇葩。馮道是五代十國時期有名的不倒翁宰相,不管在五代哪一朝,他都深受皇帝信任,而且還官居宰相,足見此人之能力,今天帶你瞭解一下五代十國曆史上傳奇宰相——馮道。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馮道出生在一個“為農為儒,不恆其業”的家庭,他們這個家族的人一直沒有脫離農業勞動,同時又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因此馮道從小就養成了溫柔敦厚、安貧樂道的性格,勤勉好學、孜孜以求的習慣。馮道長大成人時,唐朝已經奄奄一息,幾近滅亡,境內藩鎮割據,各自為政,馮道的家鄉就處在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的統治之下。

學業有成的馮道不願讓自己的文化知識僅僅用來修身、養性、齊家,他有更高的理想,用孔子的話說叫“治國平天下”,用孟子的話說是“兼濟天下”。於是,他憑藉著滿腹經綸成了劉守光手下的參軍。劉守光不納馮道等人的忠言,最終兵敗身亡,馮道便逃到太原投靠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張承業。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便把他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馮道很會做官,他也很容易獲得當朝帝王的信任,靠著流利的口才和不錯的長相,馮道最終成為了後唐王朝的宰相。李嗣源在位時,樞密使安重誨和宰相任圜互相侵犯,馮道在二人之間左右逢源,其不僅獲得了安重誨的欣賞,還使得任圜對其大為信任,到最後,就連明宗李嗣源也不得不依靠於馮道。

馮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總是能在危機時刻選擇適合自己的主人,劉守光、李存勖、李嗣源都是他之前輪流替換的物件,到潞王李從珂登基時,他也一樣。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叛亂,馮道為了逢迎潞王,竟然親自率領百官打開了城門,因為有扶立之功,所以李從珂剛一登基便又封馮道為司空。

後晉滅亡後,馮道親自出面說服耶律德光善待中原百姓,耶律德光看上了馮道的才能,遂主動將其留在身邊。不過,馮道畢竟為漢人,他更不願意為異族效力,所以沒過多久,他又和後晉舊臣逃了回來。

回國後的馮道再次受到了後劉知遠的寵信,他被冊封為太師,併兼領相府。劉知遠死後續馮道又繼續效命於其子隱帝劉承佑。公元959年,後周大將郭威發動兵變,隱帝劉承佑被殺,後周建立,馮道作為老臣,又被郭威任用為太師。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馮道歷仕四朝,先後在劉守光、李存勖、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劉知遠、劉承佑、郭威、柴榮等十帝手下效力,可見其人閱歷之傳奇。能有如此經歷,中國歷史上恐怕唯有馮道一人有之。

馮道一直到了柴榮時期,還在朝廷上任職,這位不倒宰相,同樣也受到後周世宗的信任。公元954年,這位後周重臣,終於病逝於汴京。

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朝代更替週而復始,死節之士比比皆是,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在死節這點上,五代時的“長樂老”馮道倒是個不折不扣的另類臣子,在他身上所體現出的職業操守就顯得頗有幾分難能可貴。

馮道一生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為臣,侍奉了近十個皇帝,在居將相高位二十餘年,屢經喪君亡國。按照傳統的忠君倫理,他早就該盡臣子之節,或隨先帝殉節,或退隱老死,可他反而毫不在意,心安理得地接受著一個個新君遞過來的橄欖枝,甚至在晚年還洋洋自得地寫下《長樂老自序》,歷數其曾經服務過的君王、獲得過的各種官職榮譽以及其家人妻子所得到的恩賜。因此,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罵他是“無廉恥者”,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他“乃奸臣之尤”。

然而,當我們跳出忠君思維的苑囿來看馮道時,就會發現,上述諸般譴責實在是腐儒之見、不公之極。事實上,馮道無論是個人品行還是道德文章,乃至政績事功,都頗有可觀之處。史書上稱其“少純厚,好學善屬文”,“惟以披誦吟諷為事”,即便是“大雪擁戶,凝塵滿席”,也能安然處之。馮道在家“丁父憂”時,趕上年景不好,便用自己的俸祿賑濟鄉里,自己卻住茅棚,地方官有所饋贈,他也一概不受。

後唐明宗時,馮道一改過去選拔人才只重門第的弊病,“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遇到豐年,朝廷無事,馮道便勸告明宗“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甚至在那樣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馮道還注重文化建設,和同僚一起雕版印刷了不少經書著作,流傳天下。

後晉出帝時,契丹攻入汴京,契丹主曾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說:“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史稱“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當時,契丹擄掠了大批中土士女,馮道只要遇到,就出錢贖買,再設法幫助她們和家人團聚。可以說,生逢亂世的馮道,是竭盡所能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的。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不管馮道自己有沒有清醒地認識,他是中國古代難得的不以忠君為最高原則而以蒼生社稷為最高價值的大臣之一。這與他所屬的那個非常年代有著直接的關係。五代十國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朝代的更替決定於武力和實力,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造就了成王敗寇的殘酷事實。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路豪傑,本來就大多是從陰謀與暴力中殺出重圍的梟雄,是沒有什麼道德上的高下之分的。因此,真正有擔當的人完全沒有必要死守著腐朽的忠君思想,做亡國之君的殉葬品。像馮道這樣,利用“職務之便”,儘可能地為老百姓、為後人多做點好事,實在是一種最優的選擇。

馮道之奇,更在其超人的政治智慧。其智慧不僅讓其“獨善其身”,而且使他做到了救世濟民,“兼治天下”。生當亂世,這兩條,能做到一條,就很不簡單了,能兩者兼得,則是奇蹟中的奇蹟。

馮道為官從政的又一秘訣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從不“逆取”,特別善於“順守”,尤其善於以幽默方式,在談笑之中化解矛盾,並順勢委婉諷諫,引導一個個強盜皇帝為天下百姓做點好事。

馮道曾寫過《偶成》一詩,以詩言志: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侍奉過近十位帝王的能人

全詩大意是說,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過什麼,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夠找到出路。在眼前這個朝代頻繁更替的世界,奪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黴的人,就要勇於離棄他。生當亂世,也絕不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但不必固執於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條!往哪裡走都是一片通塗。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窩裡也能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