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是哪七計?《三十六計》中的七計分別是誰?

三十六計

》或稱“

三十六策

”,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

兵法

策略,語源於

南北朝

,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

中華民族

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第七計: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就是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的能夠掩護住真相,開始用小的假相,繼而用大的假象最後突然變成真相。其實,本計策就是針對於孫子兵法中虛實原則的另一種運用方式,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使敵人難以瞭解我方的實力和真實意圖,而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出奇制勝。其實本計策也是出自於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天下萬物,無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

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注意: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的,此計特別奏效。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唐朝

安史之亂

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

安祿山

史思明

唐將

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今

河南杞縣

)。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張巡雖取得幾次突擊出城襲擊的

小勝

,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無有箭只,很難抵擋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

諸葛亮

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急命軍中搜集秸草,紮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

萬箭齊發

,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數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後,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痺,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營中大亂。張巡乘此機會,率部衝出城來,殺得分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非常口渴,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了後,嘴裡的口水都流了出來,曹操利用這個辦法促使部隊儘快趕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

空虛無有反而當作真正實有,這就是欺詐、誑騙。但是,誑騙不能保持長久,容易被發覺,所以,無中生有之“有”,也不可以保持長久。無中生有,就是由誑騙變成真實、由空虛變成實在。空虛無有本身不可以打敗敵人,只有人為製造出虛假的實在,才可以打敗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