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之前在分享什麼叫“監生”時,我提到了嚴監生,其實嚴監生只是排行第二,他還有個哥哥,叫嚴貢生,那麼“貢生”到底是什麼身份呢?

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我在分什麼叫“監生”的時候,提到過有一種“監生”叫“貢監”。它指的是用地方上貢的學子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因為這些上貢的學子,通常是各地的生員(俗稱的秀才),所以又被叫做“貢生”。

“貢生”成為制度是在元代,到了明清時期貢生制度細節逐漸逐漸完善,貢生的來源渠道也逐漸擴大。

明代貢生

明代的貢生有四種名目:

其一、“歲貢”

,由府、州、縣學等地方向國子監供奉生員,頻率是每年或者每兩年一次,人數也不多通常是一到二人;

其二、“選貢”

,同樣也是由府、州、縣學舉行,頻率提升到每三年或五年選一次,人數一般是一人;

其三、“恩貢”

,選貢原因通常是碰上朝廷喜事,朝廷為了施恩而開立的;

其四、“納貢”

指花錢買來的貢生。

清代貢生

清代的貢生名目更是有六種之多,分別為:

歲貢、恩貢、優貢、例貢、拔貢、副貢。

前兩者無論是名稱還是含義,都和明代一樣。清代的“優貢”和“例貢”基本上就相當於明代的“選貢”和“納貢”。

“拔貢”從各省科試中的廩膳生、增廣生(一、二等生員)中選拔。“副貢”是從鄉試落榜生員中挑選優秀,相當於乙榜(舉人榜)的副榜,所以叫“副貢”。

和明代的“選貢”相比,清代的“優貢”,是把優秀要求表現在名目裡。“選貢”的選拔選拔標準當然是優秀了,但是這沒表現在明面上,官員們用什麼年齡、性別、屬相或者其他的迷之標準,也不算明著打朝廷的臉。而“優貢”則不同了,它把優秀的要求表現出來了,再要用其他標準,這一巴掌可就扇得狠了。所以清代的“優貢”和明代的“選貢”還是有點區別的。

而“優貢”的“優”,指的更多的是品德上的優秀。因為才能上的優秀,有“拔貢”和“副貢”挑選。

而《儒林外史》中嚴監生的哥哥嚴貢生正好屬於“優貢”。但諷刺就在這裡,嚴貢生為人虛偽、 貪婪、無恥,卻是個要求品行的優秀的“優貢”,吳敬梓老先生諷刺的能力可見一斑。

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歷史上,吳承恩是嘉靖時期的貢生,蒲松齡是康熙時期的貢生,不同於嚴貢生的是,這二位都是歲貢生。

吳承恩三十歲時以生員的身份進入淮安知府創辦的龍溪書院中求學,五十歲的時候,憑貢生的身份進入國子監,五十一歲是,當了一輩子最大的官新野知縣,之後調任幾次。五十八歲後辭官。

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蒲松齡十九歲連下縣試、府試、院試,之後的會試中一直是“呂秀才”(屢試不第的秀才),直到七十一歲,才憑歲貢生身份進入了國子監,候補了一個“儒學訓導”(縣學副手)。

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總得來說,貢生制度是明清監生的一部分,而監生制度在某些時候的確成為了科舉制度的有限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