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唱響民歌好聲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舞千年》等節目都實現了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叫好又叫座”。在此背景下,音樂類綜藝也開始嘗試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土化原創路徑。從早期的《天籟之聲》《耳畔中國》等的初步摸索,到《國樂大典》日漸成為相對穩定的民歌綜藝IP模式,音樂類綜藝逐步實現與以民歌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創新。

以今年播出的民歌綜藝《春天花會開》為例,該節目呈現了豐富的形態和樣貌。首先是對《阿瓦爾古麗》《吉爾拉》等經典民歌的當代改編。例如,在傳統維吾爾族吟唱的基礎上,融入蒙古長調、彝族和藏族高腔等為歌曲注入新的味道和活力,藝術感染力更為熾烈。其次是以《上海產的半導體》《很久》《青春舞曲》為代表的大膽創新。《上海產的半導體》由上世紀60年代蒙古族經典民歌《上海半導體》改編而來,全新的樂隊演出版帶來了更為貼近當代青年的舞臺呈現。《很久》以《二十年後再相會》為起點重新填詞作曲,並加入《烏蘇裡船歌》《冰糖葫蘆》等歌曲的元素,青春活潑又積極向上。《青春舞曲》將電音元素與民族唱法結合,增強了歌手的表演張力。不僅如此,節目還對21世紀以來創作的當代民歌進行了全新演繹。例如,在原版《莫尼山》的基礎上加入了湖北山歌小調,增添了藝術層次感,《雲南》在原曲調的基礎上,融入了納西小調《三月百花開》,兩種不同民族風格、唱腔進一步增強了原作的藝術表現力。

一段時間以來,強調視覺效果和情節衝突的綜藝模式佔據熒屏,如何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本土化原創路徑,一直是原創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從《天籟之聲》《耳畔中國》到《國樂大典》《春天花會開》,民歌綜藝模式的不斷沉澱正在推動民族音樂的新一輪融合創新。當下,我們正迎來新一輪民歌流行熱潮。透過對經典民歌的當代改編和創新演繹,綜藝節目為推動當代民歌的進一步通俗化、流行化做出了積極嘗試。包括民歌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被新一代青少年廣泛接受,其文化創造力和感召力進一步放大,在此基礎上,乘著音符的翅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潤物無聲地走進更多人的心田。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