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打臉式自救”,暴露行業召回潛規則

本月初理想汽車秋季釋出會上,創始人李想對於近期斷軸事件“公開認錯”,坦承前懸架下襬臂球頭存在設計問題,給出“免費幫所有車主更換加強的前懸架下襬臂球銷”的升級方案。或許是迫於外界壓力,理想汽車最終執行方案為召回處理,並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道歉信。

李想撈了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結局,也算是挽回了個人及品牌名聲。但這事仔細捋一捋,其實還是大有看頭。

1。玩文字遊戲混淆事實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計發生前懸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其中10起事故因前懸架下襬臂球頭從球銷脫出發生斷軸。汽車是最精密的量產機械物件之一,通常來說僅零部件就會有上萬個。廠商要將這些零部件組裝完成,並且還得保障安全運轉,製造技術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汽車出現問題實屬正常,及早發現積極解決即可。

李想在公開場合坦承設計存在問題, 拋開傳統面子思想難能可貴。不過自己故弄玄虛,跟公眾玩文字遊戲。先以機率辯解風險:“發生碰撞時斷的機率超過正常車的平均值,如果不撞是不會有什麼問題。”後以升級取代召回:“出現故障和質量問題的召回是不一樣,所以給出免費升級脫出力更高的前懸架下襬臂球銷方案。”這一出,可謂“喪事喜辦”的典範。

2。基於費用力爭“變相召回”

理想汽車最終執行方案為召回處理,為何?道歉信說明了緣由:“表述不符合行業和公眾認知,積極反思外界的批評和指正,最終決定啟動主動召回程式。”理想汽車已是造車新勢力中的明星企業,卻在質量問題上處理不夠果敢,引起車主、媒體及專家不滿。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宣佈召回處理。當然,我們不能說理想汽車卑鄙無恥。其實站在經濟角度上講,可以理解期初為何只願“變相召回”。

李想是個名副其實的周扒皮,即便自己已是億萬富翁,公司還成功融資上百億元資金,在經營方式上仍秉承“能省則省”策略。比如員工甚至高管出差只能坐經濟艙,入住酒店多以經濟型為主等。而汽車召回往往會產生鉅額費用,此番理想汽車召回10469萬輛問題車型,光運費可能都要幾百萬元。想著勤儉持家只支出零部件費用,李想自然力爭硬體升級處理方式。

3。行業潛規則盛行令人憂

還好李想迷途知返,算是給了消費者一個交代,不過這事也暴露出一個潛規則。2019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汽車召回公告170個,涉及65家車企的230餘款車型,召回總量6417167輛。自主品牌釋出召回28次,召回車輛616984輛(僅次於日德系)。召回數量及頻次較往年有提升,但相比近年來持續走高的質量投訴問題來說,整體力度其實並不算大。

力度不算大,說明什麼?行業內依舊盛行“自檢自修”。自主廠商發現汽車出現非致命質量問題,會指導4S店在消費者前來保養等情況下,以免費升級為由悄無聲息處理完畢。只有遇到如高田破損氣囊等重大質量問題,自主廠商才會積極啟動召回程式。這就是為什麼早些年汽車召回公告欄上,罕有自主品牌身影的原因。這麼做的好處,不言而喻。

自主品牌一直存在“價格低、品質差”的認知,倘若老老實實正視質量問題,無疑是讓低廉的口碑形象雪上加霜。所以關於質量故障問題,多以私下低調形式處理。相比傳統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存在更嚴重的不信任現象,所以它們大多隻願意召回動力系統存在自燃問題的車型。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行業能盛行某項潛規則,必然是多方協作的結果。

自主汽車品牌有問題,但顯然不能完全扛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