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肉其實很鮮美, 全球每年有470萬匹馬被屠宰, 為什麼我們卻很少吃?

古說美味“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竟如此美味,能與傳說中的龍媲美。驢肉大家都吃過,那你吃過馬肉嗎?恐怕絕大部分的人的回答都是沒吃過,在我們的印象裡,似乎很少聽到與馬相關的飲食製品,只有一個馬奶酒孤零零的作為代表作。

馬肉其實很鮮美, 全球每年有470萬匹馬被屠宰, 為什麼我們卻很少吃?

這不禁讓人好奇,中國作為一個美食大國,什麼東西都能給做成好吃的,馬也不是什麼珍稀動物,怎麼就沒什麼人吃呢?

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是豬牛羊、雞鴨鵝的肉,偶爾還能見到驢肉,在我國的一些北方地區有傳統美食驢肉火燒。然而馬作為一種家畜,卻很少被拿來當作食物,就連以遊牧聞名的內蒙古,也很少有馬肉製品。

馬肉其實很鮮美, 全球每年有470萬匹馬被屠宰, 為什麼我們卻很少吃?

馬肉與驢肉比較類似,含有一定的膠質,嚼勁十足。並且脂肪含量極少,蛋白質含量很高,還有眾多維生素。馬肉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恢復肝臟機能,又因為馬肉含鐵,還能有效預防貧血。

其實中國人不吃馬肉有很多原因:

傳統文化中,馬是古代六畜之一,所謂六畜就是豬、牛、羊、馬、狗還有雞,然而六畜裡面,只有豬、羊、雞三種動物是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肉食,剩下的三種牲畜,並不是專門養來吃的。

民間有個成語“當牛做馬”,勞動力也被叫作牛馬,這是因為在古代,缺少電力機械,牛和馬就是家裡的主要的動力來源,牛負責耕種,馬負責運輸。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因此這六畜中,牛馬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而且馬還肩負著另一個使命,就是作為戰略物資。

馬肉其實很鮮美, 全球每年有470萬匹馬被屠宰, 為什麼我們卻很少吃?

除了國家專門飼養打戰用的馬匹,在緊急情況下,國家還會徵召老百姓家裡的馬作為儲備。所以,古代為了維持國家的正常執行,老百姓不能私自宰殺耕牛和馬,違者會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會被斬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百廢待興,為了增強大眾的體質,牛的飼養量激增。加之我國的工業發展迅速,再也不需要馬作為運輸工具了。牛和馬就走上了兩條不同的路,牛因為產奶率、產肉率高,成為了食用牲畜,馬則被直接淘汰了。

中國人不吃馬肉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幾千年的農耕社會,沒有形成吃馬的習慣,並且出於感情,即使有馬肉可以吃,也選擇不吃。而步入現代社會後,馬因為機械化的到來被淘汰,存在感直線下降,人們又有了更多的肉食選擇,於是,馬就被大部分國人遺忘了。也就是說,中國從來就沒有吃馬肉的契機,馬一直就沒有走入我們的食譜。

馬是一種為了速度高度特化的生物,馬雖然體重可以達到200至1200公斤,但是產肉量極低,飼養時間很長。而且馬需要廣闊的活動空間,它必須每天奔跑一定的量,不然就容易生病,註定了它無法進入狹窄的圈養。現在養馬,主要目的是為了觀賞、娛樂、運動,和飲食沒有半毛錢關係。

話說回來,某種程度上,人類是救了馬的。馬是一種高度特化的動物,特化到已經走進死衚衕了。早在人類馴化它之前,馬的種類就已經在減少,現存的馬只有兩個亞種,家馬和普氏野馬,其中普氏野馬本來已經野外滅絕,還是將圈養野化後放歸的。然而化石中出土過很多馬的化石,曾經它們遍佈全世界,特化讓馬無法適應大部分環境,只能生活在廣袤的草原上,一旦環境變化就是滅絕。

但馬遇上人類後得到了救贖,得以延續下去。雖然機器已經取代了馬,可人類沒有忘記馬的貢獻,如今,它們依舊生活在人類的世界裡,快樂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