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慧電動車的顏值, 總能秒殺燃油車?

作者 |

德新

為什麼智慧電動車的顏值, 總能秒殺燃油車?

對汽車設計師來說,當下是一個很爽的年代。

因為有大量新品牌出現,新的品牌有全新的造車平臺,開發流程更純粹、高效,從物理空間和流程上,都

給了設計師更大的自由

老一輩設計師在傳統主機廠很大一部分是在打磨車型的邊邊角角;而新一代設計師,有機會在新品牌裡,從頭到尾操盤一款車的設計。

一位新品牌的設計負責人曾經向我抱怨:在傳統車企,很容易因為大領導一個突然的想法(比如在某車展上看到豪華品牌的某個概念車),而要推翻整個方案設計。

而新的品牌可以做到在很短的時間內,為了更好的效果,大改前臉設計,這種決策機制和開發效率是傳統主機廠無法比擬的。

新老勢力在設計上的差異,既來自新品牌的流程,也來自於打造智慧電動車所需要的新平臺和新技術。

1.智慧電動車為什麼比傳統車更好看?

從2014年起步的造車新勢力,到今年基本上進入二代平臺交卷的階段。

為什麼智慧電動車的顏值, 總能秒殺燃油車?

蔚來從866(ES8/ES6/EC6),走向775(ES7/ET7/ET5),技術平臺更迭為NT2。0;

小鵬在P7成為小爆款之後,基於同樣的Edward平臺推出G9;

理想在二代增程平臺的基礎上,連續推出L9、L8、L7;

哪吒也在U、V之後,推出了基於全新的山海平臺開發的哪吒S。

新平臺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設計師的手腳,讓設計過程

變得「爽」

怎麼個「爽」法?我們在跟哪吒的設計副總裁常冰、哪吒S的首席設計師範鳳陽聊這個問題時,兩人幾乎搶著回答。

常冰提到,首先是整車的姿態,尤其

是L113

這個數,

長度達到了預期

L113是指前輪中心到駕駛員右腳踏點的水平距離,通常來說這個數值越大,A柱就越靠後,車身的造型就更舒展。

基於電動車的平臺,容易實現50:50的軸荷比,讓駕控體驗更好,對設計師也很友好。

範鳳陽告訴我們,新平臺首先是把軸距拉得比較開,整車看起來比較修長,車輪在兩端支撐車身的跨度也很大,加上比較飽滿的後輪包設計(通常稱為「車肩」),車型一看就

矯健有力度

出於大電池和大空間的需求,寬車肩的設計,今年在高階智慧電動車上非常常見。坐在車內透過後視鏡向後看,小鵬G9、蔚來的ET5、阿維塔11、智己L7和嵐圖Free都有一個

很飽滿的腰線延伸到車尾

哪吒S在設計的後期有兩次大的改動,在傳統主機廠是難以想象的:

一次是關於車頭的厚度,原來用的前懸架比較高,為了把車頭「按下去」,更換了懸架的技術路線,開發時間增加了2個月,多花了兩千萬開發費;

一次是在造型凍結前的20天,要改前臉設計,原來用了一個比較保守、平和的方案,改成了現在這版更有攻擊性、銳利的方案。

為什麼智慧電動車的顏值, 總能秒殺燃油車?

常冰分享,設計團隊在設計的後期有新的想法很正常。但不同的是,「在傳統車廠裡,三週時間別說一個車頭,一個燈改不了」,而新品牌的開發機制允許在短時間內做大的改動。

2.汽車設計的新戰線:大屏、鐳射雷達...

新勢力之所以是新勢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智慧化帶來的產品體驗差異。

新技術上車對設計的最大挑戰是,

找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新能源智慧電動車,大部分都採用了大面積的玻璃天幕,因此要在車輛四角上找到合適夠大的空間

放置揚聲器

,就變得越來越微妙。

不過整體上,智慧電動車的電子電氣架構變得集中,車內的線束變少,車上的

空間和設計自由度還是變大了

從內飾設計來看

,大屏帶來的影響首當其衝。各個車企對屏幕布局各有思考:

新造車早期以大屏為主要特點的拜騰,就是圍繞48英寸的共享全面屏展開整車的設計流程。

拜騰的設定是前排有一個足夠大的,全車全家共享的螢幕,因為大,所以螢幕要遠,由此改變了車內的螢幕互動、前排安全氣囊佈局、座椅佈局等等的設計。

集度ROBO-01和智己L7都在車內使用了長條帶狀的螢幕。

集度的設計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認為未來的互動應該是具有3D沉浸感的,屏越大,沉浸感越好。但同時滿足駕駛視野的需求,限制了螢幕寬度,智己L7以及嵐圖Free的處理方式都是採用了升降屏。集度ROBO-01的長條帶狀屏設計同時也影響了方向盤的設計。

蔚來的二代平臺車型維持了1箇中控屏+1個儀表屏的設計。

蔚來的整體設計理念是希望座艙有科技感,但同時不希望侵佔太多的空間,打破環保式的氛圍和豪華感。對應的取捨是蔚來與一些AR、VR的科技公司聯合開發穿戴式的裝置。

哪吒S採用了HUD+儀表屏+中控屏+副駕屏組合。

其中最主要的是17。6英寸的中控屏,哪吒希望這個屏更大一些,尺寸變大之後,橫置狀態下去操作,不容易夠到螢幕的右側,所以採用了豎置的中控屏。

從外觀上,這兩年感測器對設計的影響較大,尤其是鐳射雷達。

哪吒S的設計師範鳳陽說,前期還是有一點驚訝,沒想到是那樣一個方方正正的形態(哪吒S使用的華為鐳射雷達剛好是完全方正的)。

為什麼智慧電動車的顏值, 總能秒殺燃油車?

對鐳射雷達佈局,設計團隊的考慮因素主要是兩個:

不影響鐳射雷達發揮最佳效能;

不影響整體造型的協調性。

目前

針對鐳射雷達的佈局位置

,主要還是技術部門主導,不過業界也大致分為幾派:

蔚來和理想都認為,

車頂位置

能最大程度發揮(單)鐳射雷達的效能;

小鵬則認為雙鐳射雷達疊加180°的水平視角覆蓋要

好於單鐳射雷達120°

,同時兩個鐳射雷達都藏在了左右車燈下方;

集度ROBO-01和路特斯ELETRE都選擇了

電動可升降收縮的結構

,這樣既保證使用時鐳射雷達的效能,又保持了整個造型設計的流暢性。

從感測器部署的角度,可能會有兩個方向,前期會先隱藏起來,等使用者慢慢接受,並且感測器越來越多藏不住時,整車的外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次,鐳射雷達目前的尺寸很大,外觀不能遮擋、不能有顏色,常冰認為,從這個角度講,鐳射雷達還有很長的路要演進。

針對新技術帶來的設計爭議還有不少,比如隨著觸屏和語音的普及,在很多新車型上實體按鍵正在大幅減少,同時又引入了帶觸控反饋的按鍵,而大部分觸控反饋的按鍵體驗和準確性並不好。

常冰認為,新技術的出現給整車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戰線,自由度突然高了很多,但到底怎麼樣,還需要一段淘汰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