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極氪超越“蔚小理”:殘酷的淘汰賽才真正開始

2022年還有不到兩個月,又剛剛過了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對於很多車企來說,剩下的日子能不能完成年初的豪言壯語,除了實力,可能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比如蔚來前幾天就發了通知,合肥兩家工廠在十月相繼停產,這無疑會影響到蔚來的生產和交付,但是很難說,其他車企會不會面對和蔚來同樣的問題。

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達到了471。7萬輛和45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

大形勢向好,但是具體到每個車企,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了。

從11月的銷量來看,單看新勢力賽道,哪吒以1萬8千的量排在第一位,問界、極氪兩個背靠大樹的傳統車企加持的新能源品牌衝到前三,“蔚小理”的對手不再只有二線的零跑、哪吒,還有了新的危機。

去年一直表現強勢的小鵬汽車,在這個十月,更加“失意”,只完成了5101臺的交付。這還不是全部“真相”,截至10月份,僅有兩家新勢力品牌完成了年度10萬輛的交付,一個是哪吒,12。9萬輛,一個是小鵬,10。4萬輛。

交付量只是結果。

交付量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蔚來最直觀的理由就是前一段合肥工廠的停產;理想的理由則是產能在給

理想L8

讓路,“確保每個城市有足夠多的展車和試駕車”;小鵬則是把“寶”壓在了新的旗艦車型G9上,因為10月27日才開始交付,三天時間交付了623輛,到底如何,還是要看後續表現。

回到彎道超車的華為和極氪,理由也各不相同。

問界應該是這幾個月裡最受人矚目的“新品牌”,在連續三個月實現銷量破萬之後,終於實現了“逆襲”:不光超越了“蔚小理”,離這半年勢頭正勁的哪吒,也只有一步之遙。

這當然要歸功於問界背後的華為,華為品牌自帶光環,已經是行業內眾人皆知的“秘密”——就算別的車企知道“流量密碼”是什麼,也無法抄襲。

但是,另一個方面,華為,或者說問界,無法複製的,還有問界的銷售網點。

根據調查資料,截至2022年9月末,問界的銷售網點已經突破了1000家,比第二季度增加了430家,達到了1086家,新覆蓋的城市增加了53個。

而新勢力的理想汽車和威馬汽車,相比第二季度,一個少了53家網點,一個少了13個網點。

問界能夠如此迅速地擴張,當然得益於華為本身的銷售網點,對華為旗艦店進行改造,讓問界快速地進入城市網點,總比選址、裝修、招人,最後培訓快得多。

而且,因為問界背靠的華為和賽力斯兩家聯姻的“結晶”,問界的門店型別也是分為兩類:一類是體驗中心,由華為主導;一類是使用者中心,由賽力斯主導。

由華為主導的體驗中心,主要是售前,包括試駕、汽車及相關產品銷售;而賽力斯主導的使用者中心,主要的職責是售後和交付,也包括試駕和相關產品銷售的售前。

對於一個新品牌來說,線下店自然是建立品牌認可度的有效方式:網上宣傳和評測,遠沒有開一圈來得放心。

極氪的逆襲,可以說要歸功於產品力,及那場全網歡呼的“晶片”解決方案。

前有某品牌私底下替換了低端晶片,最後被央媒報道,後有極氪大手筆全部替換晶片,某品牌簡直是給極氪的口碑做了一次大型的全網預熱。

當然,極氪的品牌建立更像是一部英雄逆襲的故事,背靠吉利,全網宣傳,最後交付的產品,全網群嘲,車機卡頓。

而最後,極氪全部更換8155晶片,更像是一場事先張揚的“品牌”宣傳,真金白銀砸了進去,使用者得到了好處,品牌得到了口碑。

再加上本來就不錯的產品力,以及軟體的快速迭代和最佳化,讓“摸”到極氪的使用者進行了二次甚至三次口碑傳播。

如果說問界的逆襲是一場“理所當然”,那麼極氪的超越可有一點運氣的成分,不過,每一家新勢力在成立之初都遇到過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車企沒挺過這樣的溝壑,有的車企雖然最後挺了過去,但是口碑也被敗了大半,需要重頭來過,而極氪,選擇了一條看起來“傷身”,但實際上是賺到了的方式。

回到銷量排行,現在的車企們如此緊張,都在追著進入前三,原因也很簡單,淘汰賽已經開始了。

在汽車行業,一直有“三巨頭(big three)”的說法,在行業中,big three甚至專指“三大汽車公司”。

而回歸到具體市場,美國、德國、日本都是“三巨頭”支配的市場。

在美國,從工業時代的近千家車企,逐步變成了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車企,在美國市場上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而現在,克萊斯勒也和菲亞特合併成了FCA,之後,又和PSA(標緻雪鐵龍集團)合併重組成Stelliantis。

在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就剩下了賓士、大眾、寶馬三家車企獨領風騷,直到現在,德國市場仍然是這三大車企佔據

而在日本的70、80年代,曾經是群雄逐鹿,豐田、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三菱、斯巴魯、大發等品牌都跑出了名堂,但是到了現在,日系車的代表已經成了豐田、本田和日產。

而在國內,最有名的說法就是美團王興說的“3+3+3+3理論”:三大央企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地方國企上汽、廣汽、北汽,三大民營企業吉利、長城、比亞迪,以及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三大造車新勢力。

而12家車企並不是“三巨頭(big three)”,之後還要再進行兩輪淘汰賽。

除了歷史經驗,“big three”是有理論依據的,根據《企業定位法則》這本書中所寫,“在自然進化的成熟市場只有3類企業能夠存活下來。”

這些企業分別是——擁有齊全產品線的三大“通才型企業”、有特殊技能的“專家型企業”,以及介於這兩種之間的“壕溝裡的企業”。

市場份額方面,“通才型企業”(一般有3個)控制70%-90%的市場份額;“專家型企業”滿足市場特殊需求,份額為1%-5%;“壕溝裡的企業”的份額為5%-10%。

理解了上面的邏輯,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現在各個車企都在拼命爭奪市場份額,這不僅關乎現在的“面子”,更關乎日後能否在殘酷的競爭中活下來。

從之前的“蔚小理”,到零跑、哪吒攪局,再到現在的問界、極氪超越,下半場早就開始,而殘酷的淘汰賽才是現在所有車企都要面對的現實。

群雄逐鹿,自古,贏者都是踩在了失敗者的身上。

本文來源於 汽車之家車家號-149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