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後晉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三個朝代,要認識這段歷史,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其名稱的由來。話說唐朝末年,沙陀人(西突厥別部)異軍獨起,其首領李克用因為幫助朝廷平定黃巢起義,一步步被加封為“晉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時,李克用也割據一方建立晉國,歷史上稱之為“前晉”。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攻滅後梁後,將國號“晉”改為“唐”,歷史上稱之為“後唐”。後唐猛將石敬瑭因為受到皇帝的猜忌,不惜以割地稱臣為代價引入契丹(遼)兵攻滅後唐,然後改國號為“晉”,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後晉”。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後晉的歷史。

自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遼)兵攻滅後唐開始,到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入開封俘虜後晉皇帝石重貴為止,後晉的國祚只有十幾年,一共出現了兩位皇帝。

熟悉後唐歷史的人都知道,後唐四位皇帝中的三位——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末帝李從珂都曾經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而且後兩位都還是依靠“造反”獲取的皇位。在這兩人造反稱帝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曾立下汗馬功勞,那就是作為李嗣源女婿、李從珂妹夫的石敬瑭。

由於石敬瑭是一員戰功卓著的猛將,而且一度擔任後唐龍興之地的河東節度使,暗地裡還有擁兵自重的嫌疑,所以頗受後唐末帝李從珂猜忌。

公元935年,後唐末帝先是派大臣去監視石敬瑭,然後又企圖外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意在削弱其兵權。不肯奉詔的石敬瑭最終選擇了造反,同時他還派人聯絡遼太宗耶律德光,最終借契丹鐵騎攻滅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是為後晉高祖。

遼國之所以願意出兵,是因為石敬瑭不但認比自己小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而且還割讓幽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一帶),答應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在如此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遼太宗實在是沒有辦法拒絕。

事實證明,賠錢倒是小事,後來的大宋王朝也曾以定期繳納歲幣(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為代價換取和平。但幽雲十六州乃中原地區的天然屏障,失去了這塊戰略要地,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便可以長驅直入,給後來的中原王朝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和安全隱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四百多年後的明朝建立,幽雲十六州才再一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所以石敬瑭至今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賣國賊”和“兒皇帝”,其千古罵名至今不絕於耳。

後晉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公元937年,先是天雄節度使範廷光在魏州造反,石敬瑭派去征討的大臣楊光遠也臨陣倒戈,大將楊光遠自恃功高不聽石敬瑭號令不說,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也因不堪忍受契丹的鳥氣而起兵反叛。在平定這些叛亂的過程中,石敬瑭的幾個兒子相繼戰死,其本人也在眾人的口水中憂鬱去世。

石敬瑭原本遺詔年僅4歲的幼子石重睿(活著的唯一兒子)繼承大統,但大臣們卻認為國家危難之時應該立長不立幼,於是矯詔擁立其養子(也是侄子)石重貴繼位,是為後晉出帝。這個石重貴倒是有幾分血性,雖然能力一般但口氣很硬,號稱對遼國只稱孫不稱臣,由此直接惹怒了遼太宗耶律德光。

從公元944年開始,遼太宗不斷率軍南下進攻後晉,雖然後晉軍民曾經合力取得兩場比較大的勝利,但在遼軍第三次南下時,後晉大將杜重威選擇率主力投敵叛變,導致當時的首都開封很快便被遼軍攻破,石重貴全家被俘,後晉由此滅亡。

在後晉滅亡過程中,大將劉知遠選擇割據河東而不援救,他認為契丹人即便是佔領了中原也不會長久,於是一邊假意投降,一邊則暗中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果然,契丹軍隊進入中原後以“打草谷”為名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終於引起了中原人們的激烈反抗。

公元947年,由於中原地區局勢動盪不定,遼國政權無法繼續維持,遼太宗耶律德光只得選擇率軍北撤。趁此中原空虛之際,劉知遠採納其親信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建議,聯絡中原各地軍民合力殺入開封稱帝,並改國號為“漢”,歷史上稱之為“後漢”。

有意思的是,當初後唐的大將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後晉,而後晉的大將劉知遠又滅了後晉建立後漢,後來後漢的大將郭威滅了後晉建立後周,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又滅了後周建立大宋,歷史往往就是這麼驚人的相似。由於篇幅有限,後續小編將陸續推出更多五代十國曆史故事,喜歡的可以關注。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遼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舊唐書》、《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