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地名探源》之捎門(附鐵園由來)

捎門

捎門村是密州街道中部的一個村莊,地處東環路與人民路、繁榮路交界處的東側,交通十分便利。

相傳,在明朝初年,該村以範姓為主,因此該村最早的村名叫范家鐵溝。這裡自古以來又是南通南海,東通青島的主要通道,過往客商很多。村裡有一善良好客之人在此設一捎門,方便過往客人在此歇腳、喝水,時間久了,過路人稱此村為捎門,捎門村自此叫開了。

捎門在清《諸城縣誌》又稱邱家捎門。據史料記載:邱姓其先世為壽光人,始祖邱彥成於明朝遷居諸城。傳五世,邱柵為南京吏部尚書,邱桴浩封按察使,因子孫繁衍頗盛,便遷到鐵溝(即今密州街道捎門村),在靠近鐵水處建了一座別院,名為鐵園。園內風景秀麗,時為諸城名園,園內設私整,教子孫課讀,家族中中進士者不乏其人。因為邱姓在村中佔了多數,又是功名顯赫,在諸城一帶頗有影響,所以人們在捎門前冠以邱家,遂稱邱家捎門。

史料中所記的鐵園,當地人稱之為花園,在捎門村西,《諸城縣誌)載:鐵園始建於縣人張世則,明隆慶末年也。尋屬邱志充,亭榭竹卉甲一邑。後歸李宜藩,為蔬圃。玉蘭二株猶存。園臨鐵溝。鐵溝以岸之堅得名。

從以上得知,此鐵園先是由張世則於隆慶末年即公元1572年構築,此園後被工部主事,山西布政使邱志充買去,其子邱玉常、邱石常讀書會友于此。邱石常《鐵園記》雲:“鐵水涘有園,曰‘鐵園’,先大人擲金所購也。…怪石疊山,芙蓉填池,曲榭間之。松篁交柯,瑤草鋪陳,宛若仙境也。臨窗誦詠。其樂陶陶。”由此可見鐵園的佳處。清乾隆年間,邱氏家道中落此園又為李宜藩(乾隆二十二年進士,茌平知縣)所買。但園內“亭榭松竹”已不存,僅有“玉蘭兩株”李宜藩闢為“蔬圃”(菜園)。鐵園今已蕩然無存。。。。。(崔金河)《諸城地面探源》,周元奎整理上傳。

《諸城地名探源》之捎門(附鐵園由來)

後記:

鐵園遺址現如今很難有個確切位置,據考證,應在現在王家鐵鉤村東(原是村西,八十年代左右村莊整體西挪)那條小河旁。具體也蒐集了些材料,一併附上:

在諸城城東五里許,有個鐵溝村。一條溪水自村東南流來,環村而過,稱“鐵水”,這條溪水出自烽山之麓,為田間畎澮匯聚而成,涓涓不涸,至鐵溝村,瀦而成淵。宋代蘇軾任密州太守時,至此郊遊,並留下“鐵溝水淺不容輈”的詩句。明代張世則在溪邊建園林,稱鐵園,後為文士邱石常(字子廩,明萬曆進士)所有,加以修葺,成為當地名人聚會之所,鐵園之名由此大振。

明亡後,園林被毀,犁為田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澤田於該處購土地數畝,重修園林,架板橋於溪上,以通往來,疏浚河池,壘石為山,種植花木,修築房舍,以樹為垣,叢荊護之,亦稱鐵園。王澤田,字潤初,鐵溝人,曾出任古朐陽惠澤司,卸篆歸裡,購地建園,始有鐵園的重生。重修後的鐵園,外設柴門,門額書“又一村”,門旁楹聯“帶葉柴門靜,和根野草香”。進柴門後,由北而南,由南轉北,建有長廊,設有廊軒,軒名“月波亭”,兩旁梧桐玉立,藤蘿絆繞,別有洞天。繼續前行,過月門,花蔭鋪徑,蘭海棠各自成行,凌霄絆延於松柏,薜蘿雜垂於澗溪,野草閒花,相映成趣。過楓橋長廊,簷下芙蓉成叢,夭桃絳碧相間,牡丹芍藥百餘株,花繁葉茂。迎面有一正廳,古樸典雅,建於溪上,名曰“花香雪豔居”,其東有草亭,曰“鐵水”,西有草閣,曰“挹青”。登臨遠眺,群峰屏空,五蓮聳翠。繼續北行,有一道籬笆牆,將園前後分開,籬笆左右種植牽牛、籬豆、菊花,秋季花開,別具佳致,頗有“採菊東籬下”之風韻。進入籬門是退廳,稱“聽雨山房”,為主人休息之處。春夏之際,百花爭豔,黃鶯鳴翠,清風徐徐,雨落芭蕉,荷塘月色,構成大自然的風景畫,奏起人與自然的交響曲。

鐵園建成後,王潤初時常召集文人學士來遊園賞花,品茶飲酒,吟詩論文,呈一時之盛,遂有“鐵園八景”的稱譽,八景稱謂:藥院留春、新泉濺玉、荷池消夏、遙山納翠、蝸廬秋景、小樓延月、紅橋積雪、別館琴聲。以上史實,在1936年出版的《鐵園題吟》中可以找到記錄。這一年鐵園主人王潤初83歲,其人尚健在,其園卻早已毀於兵燹!

1917年,時在青島禮賢書院任教的劉少文,回故里省親,順便去鐵園遊覽,寫了三首《鐵園詩》(現存青島市檔案館),記錄了鐵園毀後的情景。劉少文,名筠,字少文,號秋溪,諸城逄戈莊人,是青島開埠早期名重一時的教育家、詩人。現錄其詩如下:

鐵園詩(有序)

鐵溝河自東南來,鐵園跨其上。鐵園者,前明邑人張世則創也,既歸邱子廩先生,竹石日幽,花木日繁,而劉子羽、丁野鶴及膠東王無竟諸名流,相與唱詠流連,鐵園之名始著。餘每讀其詩,思其事,輒心焉嚮往,丁巳(1917年)初夏,適有城南之役,便道訪所謂鐵園者,則白楊古墳,狐嘯鼠竄,老樹三兩株,半出霜根,土人指其地示餘曰,此月臺也,此水榭也,此諸名流醉臥處也。殘碑古碣,摩沙可辨,因思風流佳事,盛絕當時,而世移代遷,雲飄雨散,名士青山,美人黃土,古今同慨矣,猶賴斷井頹垣,使來者寄其遐想,而餘也潦倒書生,文無所表現,名不閱閭里,死後誰復可知。嗟乎!嗟乎!惝恍欲返,土人曰:此去五六里有王氏園仍襲其名,廣不逾六七畝,而花石雅可賞,先生盍往觀之。從其言,至則柳色呈新,橫藤已花,綠樹隱隱,中有小亭峙立。拾級而上,推窗眺,時新雨初霽,遙見南山,煙鬟翠黛,夕陽掛峰頭,時現時隱,精神為之暢爽。山亭過橋入柴扉,廣庭中牡丹數百本,都鬱紛披,芳氣襲人,曲徑盤陀,北入小院,茅舍三楹,當戶石山,玲瓏可賞。主人肅客入,甫坐,有蒼顏白髮來者,則李子少山也。少山工詩善畫,為吾邑知名士,餘久聞其人,及見如舊相識者。餘初之訪鐵園也,荒涼滿目,不禁黍離之思,及來登亭,則心懷頗慰,至是感慨頓忘矣。主人烹茗相待,少山為餘道野鶴、子羽諸人逸事,餘既喜少山之雅秀,少山亦喜餘之狂率也,恨相得之晚。及別,餘謂少山曰,方有明之季,吾邑慘遭兵燹,而鐵園獨遺,諸名流得寄跡其間,乃不廢於亂離,而廢於承平,幸有好事如王生者,下(東)武舊跡,今喪亂頻仍,無殊闖獻之際,而是園不毀,其非園之幸耶,園以存,而吾人不期相遇,亦豈非吾之幸耶,然而風流跡息,文物衰竭,竟無如諸名流者,嘯傲偃仰,為花木生色,僅吾二人來遊,又增道孤之嘆,是吾與園雖幸而又不幸也。然是遊也,不可不記以詩,固不欲繼跡丁劉諸公,亦聊記一時之興雲,既題詩,復系以序。少山名予其。序者張洋河上秋溪劉筠也。

鐵水東來日月流,鐵園勝蹟總荒邱。

居人莫話當年事,杜宇聲聲已白頭。

殘碑欹倒暗苔痕,主客交遊姓字存。

彈指已成三百載,更從何處賦招魂。

長安宮闕已成塵,故國風流漫問津。

此日淒涼相會處,朱顏白髮兩詩人。

(予時二十九少山已六十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