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前有《阿凡達》的潘多拉;後有《魔戒》的中土世界。

不過,在眾多影迷的心中,真正的

而是它,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傳言,《魔戒》這本小說,一直以來都是擋在好萊塢面前的一座大山。

包括迪士尼、環球、福克斯等在內的好萊塢電影巨頭,都不敢投資拍攝。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然而,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恐怖片導演,在缺乏資金與技術的重圍下,最終將《魔戒》搬上銀幕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這位導演,其實就是——

當年,《指環王》三部曲一經上映,迅速火遍全球,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

最終,在全球狂攬29億美元的票房。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但是,它當年創下的神話,絕不僅僅是在票房上。

該系列電影共獲國際獎項351項,提名284項,包括17項奧斯卡金像獎。

其中《指環王:國王歸來》以獲11項金像獎的成績與《賓虛》和《泰坦尼克號》並列成為了奧斯卡影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

毫無疑問,《指環王》系列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取得了雙贏。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1、托爾金的20世紀之書

1930年,牛津大學教授托爾金,在一次監考中無所事事,便在一張空白試卷寫下一句話:

多年後,這句話成為了《魔戒》的前傳《霍位元人》的開頭。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托爾金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影響在於兩點:

一是使得奇幻小說登堂入室,成為了一個文學門類。

二是他創造和界定了現代奇幻小說的審美。

那麼要有怎樣的親身經歷,才能寫出這麼偉大的故事?

很顯然,要有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在年幼的時候,母親每晚都會給他和弟弟講各種各樣的故事。

當母親的肢體動作,被燭光投射到牆壁上。

這些影子在托爾金的眼裡,便成為了霍位元人、半獸人、精靈、矮人。。。。。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1911年(19歲),托爾金考入牛津大學,並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一個是摯愛伊迪斯,並與之結了婚。

另一個是他的三個死黨,四人成立了一個名叫T·C·B·S(Tea Club飲茶俱樂部和Barrovian Society巴羅人社團)的藝術小團體。

他們會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奇思妙想,立志要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愛國心的驅使下,托爾金和幾個朋友放下學業,參軍上了戰場。

雖說托爾金僥倖生還,但是這場戰爭對他影響很大。

後來,他在《魔戒》的前言中,寫下了無比淒涼的一句話: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在大學期間,托爾金最愛的就是

由於人類語言種類繁多且枯燥乏味,很考驗耐心,所以很多人都選擇退避三舍。

但托爾金卻是個另類,他對語言學尤為的專注,於是在《指環王》裡,他創造了60多種語言。

其中,精靈語(昆雅語)擁有充足的詞彙和完善的語法,甚至可以用於日常的溝通。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1937年,托爾金的《霍位元人》橫空出世,立刻引起了巨大反響。

於是出版商催促托爾金寫續集,《霍位元人》的續集便是大家熟知的《魔戒》。

沒想到,托爾金想象力一發不可收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中土世界。

2、浩瀚無垠的「中土世界」

在《魔戒》中,托爾金用自己深厚的想象力和語言功底,創造了一個影射現實的中土大陸。

而《霍位元人》、《魔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片大陸上。

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著霍位元人、矮人、半獸人、樹人、精靈、龍等種族。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如果想將書中的中土世界講清楚,估計需要花上個好幾天。

畢竟,托爾金幾乎用盡了一生的時間,構建了一個宏大完整的“中土世界”。

那麼在電影中,又是怎樣一個“中土世界”?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在成名之前,彼得·傑克遜的早期作品,以恐怖片居多。

但是,正因為如此,他對於成本的控制,以及如何將其最大化,非常擅長。

而當年,新線影業給三部曲的預算只有2。8億,平均下來只有9000萬,相比《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1。25億,有些捉襟見肘。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於是在思考再三後,彼得·傑克遜決定將文字中的任務,從紙張上抽離出來,灌入自己對人物的全新理解。

無限接近於真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咕嚕,就這樣應運而生。

雖說彼得·傑克遜不是第一個使用動作捕捉的導演,但是他使得這項技術走向成熟。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眾所周知,《指環王》是在彼得·傑克遜的家鄉紐西蘭取景拍攝。

他成功將祖國的壯麗風景,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產生了一種錯覺:

據說,片中霍位元人生活的村莊,是劇組花了兩年時間建造的,預先種植各種樹木花草,甚至還搭建起了小橋流水等輔助景觀,只為了更加貼近現實。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要說《指環王》最經典的場景,無疑是《雙塔奇兵》裡的聖盔谷之戰,堪稱影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這場前所未有的大場面,震撼達到了超越視覺表象的程度。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在拍攝三部曲時,影片動用了120名成員組成的團隊,並將其分為奇幻生物、特效、化妝、盔甲及武器、微縮模型、模型特效六個小組。

各司其職,以使影片中的綜合視覺效果盡善盡美。

這就是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

橫掃351項大獎,被評為奧斯卡歷史最佳,這部神作註定永垂影史。

打敗《教父》,橫掃351項大獎,它憑什麼成為“影史第一”神作?

托爾金摧毀了地域的囹圄,語言的桎梏,想象的偏狹,憑一己之力革新了奇幻文學。

雖然書中的魔幻世界,在現實中從未出現過,但是卻與我們的生活互為映象,折射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愛和理想。

1978年,17歲的彼得·傑克遜,在威靈頓開往奧克蘭的火車上,讀完了《魔戒》。

此時,他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同樣的一句話:

“In a hole in the ground,there lived a Hob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