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曹仁和夏侯惇

曹魏五子良將的評價,化用自《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評語——“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指的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然而,當時為曹魏立下殊勳的並不僅僅這五個人,還有屬於曹操宗族的曹仁、夏侯惇,同屬於戰將的李典、許褚等人。為什麼只把這五個人稱為“良將”之“先”呢?

曹魏的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曹仁和夏侯惇

這其實要從《三國志》列傳中合傳的邏輯說起了,《三國志》中很少有單人的傳記,不算各國君主只剩下諸葛亮和陸遜兩人,其餘都是合傳。而合傳就要考慮列入其中的人的地位、屬性和專長。如東吳的三都督傳,周瑜、魯肅、呂蒙都當過東吳的都督,也就是某一時期的主要軍事統帥。陸遜雖然也是如此,但後期擔任過丞相,所以並沒有加入合傳。如曹魏的諸夏侯曹傳則是考慮到宗族的屬性,而這又不像是孫吳那樣都能算是宗室,畢竟曹仁和曹操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血緣關係。

曹魏的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曹仁和夏侯惇

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妥協的結果。比如將賈詡和荀彧、荀攸合傳。荀彧、荀攸其實都類似蕭何的位置,有點曹魏準丞相的意思,賈詡更多是謀士。然而,在曹魏時期,賈詡的地位明顯高於後面的郭嘉、程昱,又不可能單獨做傳,因此只能與荀彧、荀攸合傳。

曹魏的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曹仁和夏侯惇

五子良將中同樣存在相似的問題,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江湖地位明顯高於樂進,且有分別領兵的機會,就好像關張趙馬黃中的趙雲與其他四位一樣。但是,論地位,這幾個人都封過前後左右將軍等級的封號,就像趙雲與其他四位同時被追封一樣。而且,樂進有明顯高於後面的李典、文聘等,也就只好將這五個人並列一傳了。

曹魏的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曹仁和夏侯惇

那麼,回到本文題目中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曹仁、夏侯惇等人呢?其實是否是宗室關係並不大(曹仁等只能算是宗族,而並非宗室),是否指揮過方面問題也不大(張遼長期坐鎮對孫吳前線,後滿寵也長期位居方面),關鍵是換一種合傳方法就會顯得更為詭異,比如夏侯惇這種位高而為將缺乏戰績的人就無法列在合適的傳裡了。

五子良將的稱謂更多是出於合傳便利的因素,將曹仁等列入其中反而會引起更多的麻煩,並不是說樂進做將領就比曹仁、夏侯惇強。(文 | 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