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提起曹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會好奇他與夏侯惇那位才是曹營第一將,而讀過《三國志》人則大都認為他是僅次於夏侯惇的曹營第二將,在夏侯惇之後繼任大將軍之位,併成為曹魏第一任大司馬。而論歷史上的軍事才能,很多人認為曹仁遠在夏侯惇之上,更有人認為曹仁是曹魏八虎騎第一,能力超過五子良將。乃至出現了“曹操決定曹魏的上限,曹仁決定了曹魏的下限”的說法,將曹仁軍事才能直接拔高了曹操的高度。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光榮三國志遊戲中曹仁的統率更是高達90,超過張郃、徐晃

可以說如果僅看《三國志》中曹仁的本傳,曹仁似乎除了晚年一次慘敗外,其餘表現還算出色,但能力其實是對比出來的,我們把同時期其餘將領的事蹟擺在一起,就可以知道所謂“曹仁決定了曹魏的下限”到底是怎麼回事。

曹仁為將時期因缺乏軍功,軍位從僅次夏侯惇一路下滑到不如李典等人。

一、初投曹營時,曹仁地位確實僅次夏侯惇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曹操所有的部將中,夏侯惇資歷最老,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夏侯惇就隨曹操征討,曹操建立勢力後,升夏侯惇為折衝校尉,而曹仁以別部司馬的職位行(行使)厲鋒校尉的職權。至於夏侯淵當時僅是一名騎都尉,樂進是陷陣都尉。曹洪雖無相關記載,但從他後來才升為鷹揚校尉可知,此時曹洪級別無疑也在曹仁之下。因此在曹操創業之初,曹仁確實是僅次於夏侯惇的曹營第二將。

二、曹洪的地位逐漸超過曹仁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看《三國演義》曹洪好像是曹仁的弟弟,但歷史上曹洪是曹操的從弟,曹仁是曹操的從祖弟,論與曹操的血緣親疏關係曹洪要比曹仁更近。而論親近程度則更是如此,曹操討伐董卓,於滎陽兵敗失馬時,曹洪捨命獻馬,並救護曹操,使其免於厄難。史載,曹仁在加入曹操時已經有自己的部隊,因此軍職要比曹洪高。不過曹洪早期雖然起點比曹仁低,但因為與曹操更親近,在隨後軍中地位很快就超過了曹仁。先是被封為揚武中郎將,超過仍然擔任厲鋒校尉的曹仁。後來又升遷為厲鋒將軍,封國明亭侯,成為繼夏侯惇之後,第二位拜將封侯的宗親將領。

三、五子良將,乃至李典等將的軍職爵位也先後超過曹仁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雖說論親信程度,曹仁不如曹洪,但曹仁的能力無疑是超過曹洪的,而我們這篇文章重點討論的便是曹仁的能力。縱觀《三國志》曹仁的傳記,可知早期曹操征伐,多以曹仁督領軍騎,擔當陣前先鋒。曹仁與于禁也是曹操軍中僅有的幾名能率領別軍的將領。區別在於曹仁主要統領騎兵,而於禁主要統帥步兵與攻城部隊。當時曹操手下主要有兩名騎兵統帥,一為厲鋒校尉曹仁,二為騎都尉夏侯淵。不過夏侯淵早期都是跟隨其兄夏侯惇留守後方,而曹仁總能隨曹操出征,因此曹仁總是能獨攬騎兵功績,戰績也特別顯眼。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曹仁與夏侯淵分別擔任廣陽太守與陳留太守,夏侯淵前往陳留赴任,替曹操留守後方。但曹操卻不使曹仁守郡,而讓他以議郎身份督領騎兵,曹仁在曹營軍中第一騎將的位置似乎更穩固了。

結果就在迎天子的第二年,騎都尉徐晃前往投奔曹操,曹操手下從此多了一名騎將與曹仁爭功,以後徐晃帶來騎兵屢立戰功,先後升遷為裨將軍、偏將軍。在官渡之戰,曹操派徐晃、曹仁、史渙等帶著幾千騎兵抄截袁紹運糧車,結果徐晃搶了曹仁的頭功,被封為都亭侯,而此時曹仁尚未封侯,其太守地位也不過與徐晃偏將軍地位相等。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在徐晃之後,歸降曹操的張遼、張郃也全都是擅長率領騎兵的將領,因此曹仁除了徐晃又多出了兩名競爭對手。與此同時,曹仁的弟弟曹純也在這時期成長起來,擔任曹操軍中最精銳的騎兵——虎豹騎的統領。曹操軍中一下擁有了五大騎將:曹仁、張遼、徐晃、張郃、曹純。而在這曹營五騎將全部聚齊之後,曹仁便基本便沒有了功績。透過史料可以發現,從官渡之戰結束到平定河北期間,曹仁雖跟隨曹操出征,但其唯一的功績便是在曹操圍攻壺關時勸說其不要屠城,並因此功被封為都亭侯。這是曹仁首次封侯,而早在官渡之戰時期徐晃、張郃等人都已經受封都亭侯。在平定河北、遠征烏桓的過程中,張遼升遷最多,從中郎將升遷為蕩寇將軍,封都亭侯。張郃升遷為平狄將軍、徐晃升遷為橫野將軍,其軍職都超過了曹仁。而虎豹騎統曹純雖然軍職仍在曹仁之下,但也因功封為高陵亭侯,爵位在曹仁的都亭侯之上。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當時曹仁作為騎將不如張遼、徐晃、張郃,在平定河北、遠征烏桓的戰役中表現甚至還不如虎豹騎統領曹純;去統領步兵,攻城陷陣不如樂進、于禁、李典;保一方平安又不如臧霸、孫觀、李通; 論親信程度則不如夏侯惇、曹洪。因此在遠征河北戰役中結束後,排在曹仁前面的將軍分別有:伏波將軍夏侯惇、都護將軍曹洪、虎威將軍于禁、折衝將軍樂進、蕩寇將軍張遼、威虜將軍臧霸、破虜將軍李典、平狄將軍張郃、橫野將軍徐晃、偏將軍孫觀等人。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將曹仁排在這些將領後面,許多人可能會不服氣,所以我們就拿以上最後一名的偏將軍孫觀來解釋。當時孫觀是偏將軍、青州刺史(由北海太守遷)、呂都亭侯。而曹仁是議郎督騎、廣陽太守、都亭侯。偏將軍的軍職比議郎督騎高,青州刺史的級別比廣陽太守高,呂都亭侯的爵位也比都亭侯高。所以就職務爵位而言,拿什麼理由將曹仁排在孫觀前面。很明顯,從官渡之戰結束到河北平定(200—207年)這整整7年的時間裡,擔任議郎督騎的曹仁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存在。

曹仁為帥時期,除了征討反賊,對外三次大戰全盤皆敗

一、曹操平定荊州後,騎將曹仁首次掛帥,結果慘敗輸給了周瑜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討平荊州,曹仁突然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從議郎督騎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騎兵統領突然一躍成為行徵南將軍,被曹操任命留守荊州的中心南郡,其行徵南將軍的職位可以說名義上一下子超過了曹營幾乎所有的將領。就連伏波將軍夏侯惇也很難說會比徵南將軍曹仁更高。那麼是因為曹操之前故意不給曹仁升官,考驗曹仁,現在一次性補償他嗎?

明顯不是,而是因為曹仁現在有了用武之地。在此之前,曹操由於地盤有限,每次出征,由夏侯惇掛帥留守後方就已足夠。但在吞併荊州後,曹操必須在曹營諸將中再確定下留守荊州的主帥人選。有人說帥才與將才的區別在於帥才懂戰略思維,懂全域性觀,能用人,智勇雙全。但是我要說,決定主帥人選首先信任度要合格,然後才是能力。雖然論親信程度,曹仁比不上夏侯惇、曹洪,但曹仁的信任度還是絕對合格的。張遼等將能力雖在曹仁之上,但終究是外姓將領,由外姓將領掛帥,曹老闆還是不放心。

然而曹仁掛帥依然守不住南郡,最終曹仁被周瑜所敗,棄城而走。曹仁兵敗周瑜,失去南郡,常被視為曹仁一生的輝煌戰績之一,認為曹仁在曹操赤壁之戰後,以少數士兵力戰周瑜,還使周瑜中箭受傷,可以說是勇猛至極。但事實上,曹操在赤壁之戰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般慘敗,也給曹仁留下足夠多計程車兵將領,並派出足夠多的援軍,就是希望曹仁能守住南郡。但曹仁在與周瑜的交戰中,卻屢戰屢敗,長達一年的交戰中,周瑜對曹仁“所殺傷甚重”,最終迫使曹仁棄城而走,沒能完成留守荊州的任務。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好吧,能夠輸給周瑜這樣的名將,雖敗猶榮。什麼?就連曹操也打不過周瑜,曹仁能如此表現很好?好吧,那麼接著看曹仁之後的表現。

二、曹仁第二次掛帥荊州,結果再次慘敗於關羽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曹仁兵敗失南郡後,曹操也看出曹仁要擔任統帥仍需歷練,所以在隨後西征馬超時,又任命曹仁為安西將軍,督領諸將拒守潼關,在渭南擊破馬超。此戰曹操是主帥,曹仁則在軍中掛職歷練。隨後河間蘇伯、田銀反,曹操又派曹仁都督七支大軍討破田銀等眾。看曹仁歷練的差不多。曹操於是再次派曹仁為徵南將軍,假節,屯駐樊城,擔當鎮守荊州之重任,與劉備鎮守荊州的主帥關羽對峙。

當時關羽強盛,荊州北部地區的許多民眾都選擇南結關羽,反抗曹操。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使曹仁討伐關羽。當時,孫權進攻合肥,曹操的軍隊大都駐守在淮南防備吳軍。揚州刺史溫恢卻認為:“此處雖然有敵軍,卻不值得擔憂。現在水勢剛上漲,徵南將軍曹仁卻孤軍深入,關羽驍勇狡猾,只恐會有變故。”

果然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率主力北攻襄樊。曹仁抵擋關羽不住,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派左將軍于禁統領七支精兵協助曹仁。曹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然而樊城北部地勢低窪,雨季更易被淹,時天降大雨,漢水氾濫,平地水深數丈,于禁所率七軍皆被大水所困。而關羽對大水到來早有準備,提前將荊州水軍開到前線,等到洪水來臨,便乘勢坐大船向于禁發起攻擊。于禁走投無路,率領魏軍吏士向關羽投降,關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于禁全軍被俘,使關羽之名威震華夏,中原各地的叛民群盜都紛紛響應關羽,在許都以南,處處都有叛軍與關羽遙相呼應,關羽在“水淹七軍”後,又引水圍困樊城,幷包圍襄陽,曹操所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皆向關羽投降。鎮守襄樊的主將曹仁,僅剩數千敗兵,被關羽圍困在樊城中。曹仁打算連夜乘船逃走,要不說同守樊城的大將滿寵勸阻稱:“如今許都以南的百姓都混亂不安。關羽之所以不敢再向前推進中原,是顧慮我們攻擊他的後路。現我軍如果退走,那黃河以南地區,就不再為國家所有。”曹仁才放棄逃跑,拼命守城,終於等待援軍到來。

此戰,曹仁先是奉命討伐關羽,其軍隊最初自然不會比關羽少,屬於進攻方,結果曹仁征討關羽的後續,卻是被關羽反推,只能向曹操請求援軍,變成了防守方,這是一敗。

曹操派出援軍後,曹仁作為主場作戰的將領,卻使于禁、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地勢低窪之處。于禁作為客場作戰的援軍,不熟悉襄樊地區的天文地理,故而聽從曹仁的安排,結果全軍被淹。大水來臨後,關羽當即就有用於作戰的大船,而曹仁僅備有逃跑用的小船。可見於禁被淹,主要責任人是曹仁,而非於禁。曹仁不僅敗光了自己的軍隊,還將於禁率領的七軍也作為大禮包送給關羽,這是二敗。

襄樊之戰,對曹魏的威脅甚至遠遠超過赤壁之戰,乃至曹操想遷都,而曹仁這時卻想棄城逃命,如果不是滿寵勸阻,那麼正如滿寵所言,黃河以南地區,可能就都要落入關羽之手。雖然曹仁亡羊補牢,拼死守住了樊城,但這就像一個本來擁有萬貫家財,卻連衣服都輸個精光的人,最後拼死守住了底褲,又有何驕傲戰績可言。

好吧,敗於關羽這樣的名將,同樣也是雖敗猶榮,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曹仁第三次掛帥所面對的對手。

三、曹仁第三次掛帥徵吳,又慘敗輸給吳將朱桓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曹丕稱帝后,曹仁當上大司馬,成為曹營第一將,掛帥總督諸軍據守烏江。公元222年,曹丕親率各路大軍伐吳,派曹仁率步騎數萬進攻吳之濡須。此時,曹仁擁有步騎數萬人,而吳方主帥朱桓僅有5000兵馬。結果曹仁卻不聽從參謀蔣濟的勸阻,中了吳將朱桓的誘敵之計,大敗而回。魏軍大將常雕、副將諸葛虔均被梟首,副將王雙被生擒。

當時曹丕派曹仁、曹真、曹休兵分三路伐吳,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 ,大破呂範 ,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僅曹仁這一路遭遇慘敗 。可以說,此次徵吳之戰,曹仁不僅輸給了東吳的後輩之將朱桓,就連曹魏的後輩之將曹真、曹休也比曹仁表現出色。所以說“曹操決定曹軍上限,曹仁決定曹軍下限”的說法,也可以解釋為,曹操是曹軍統帥能力最強的,而曹仁則是曹軍統帥最弱的,最拖後腿的。

縱觀曹仁為帥的一生戰績,除去圍剿一些反叛的盜賊外,不管是面對周瑜、關羽這樣的名將,還是面對朱桓這樣不知名的將領,無不以慘敗告終。大家往往因為他曾經當過周瑜、關羽的手下敗將,而高估了他的能力,實際上他就是一個連朱桓都打不過的角色。曹仁在慘敗給周瑜、關羽後 ,還能臉上貼金。但在慘敗給朱桓後,就好比被世人撕下畫皮,就連他自己也無臉面對世人,因此在不久後便鬱鬱而終。

被高估的魏大司馬曹仁,為將時軍位遠在李典之後,為帥時三戰皆敗

曹仁

魏國人出於拍馬屁,將曹仁吹成天人之勇,傅玄甚至說:“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但在史書中張遼、樂進都有臨陣斬將的記錄,曹仁卻沒有。相比之下,與曹仁交戰的東吳將領朱桓則評價曹仁並非“智勇”,應該更為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