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65萬大軍的陳友諒,為什麼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和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昆陽之戰等戰役一樣,鄱陽湖之戰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朱元璋只有20萬大軍,而對手陳友諒卻擁兵65萬。在很多人看來,水戰多有變數,比如天氣、風向等因素的變化,而在陸地上決戰能夠發揮人數的絕對優勢。那麼,問題來了,陳友諒擁兵65萬,佔據絕對優勢,為何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擁有65萬大軍的陳友諒,為什麼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首先,陳友諒之所以選擇在鄱陽湖和朱元璋展開決戰,而不是在陸地上一較高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根據史料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對於陳友諒來說,出自一個打漁的家庭。那麼,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這一出身,促使陳友諒更加熟悉水面的情況,包括對於船隻的駕馭等。與此相對應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則沒有這樣的經歷。因此,在決定歷史走向的一場大戰前,陳友諒選擇了自己比較熟悉的水戰,這無疑是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的事情了。

擁有65萬大軍的陳友諒,為什麼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另一方面,陳友諒之所以選擇水上決戰,和之前自己陸地上遭遇重創存在直接的關係。在鄱陽湖水戰之前,陳友諒和朱元璋兩大勢力爆發了洪都之戰,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一帶。彼時,陳友諒調集了60萬大軍進攻洪都城(今江西南昌),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憑藉著2萬大軍,硬是堅守了足足85天。也即在這場陸地上的攻城戰中,陳友諒的兵力是朱文正的30倍左右,居然還是攻不下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場戰役的失利無疑對陳友諒大軍計程車氣造成了明顯的影響。

擁有65萬大軍的陳友諒,為什麼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在洪都之戰中,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揮,其他主要參戰將領還有鄧愈、趙德勝等。對於洪都之戰的勝利,不僅對陳友諒大軍造成劇烈的損耗,也促使陳友諒在之後放棄了陸地上決戰的計劃,改由水戰和朱元璋拼勝負。在洪都之戰後,朱元璋調集大軍來增援朱文正,不過,朱元璋一方的兵力,仍然只有20萬左右,而陳友諒大軍的兵力則增加到65萬左右,也即陳友諒的兵力是朱元璋的三倍還要多。在此背景下,陳友諒修建了眾多的大船,也即打造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水師。

擁有65萬大軍的陳友諒,為什麼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呢

最後,與此相對應的是,朱元璋的水師力量則比較薄弱,其船隻不僅排水量遠遠不如陳友諒大軍,而且在大炮等武器上,也不是同一個量級的。除此之外,陳友諒的水師處在上游,乘船順流而下,很方便,包括運送糧草。而這,也是陳友諒沒有選擇陸地上決戰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大軍與朱元璋大軍的決戰,陳友諒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而且選擇了自己擅長的水戰,發揮了自己水戰力量強大的優點,但是最終因為陳友諒大軍的指揮失誤,加上朱元璋採用火攻等手段,以此取得了以少勝多的結果。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場戰役的勝利,為朱元璋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乃至於明朝的建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即鄱陽湖之戰直接影響到元朝末期和明朝初期的歷史走向。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