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近來,筆者在查閱棲霞於七的史料時,偶然看到一位叫做“董樵”的名字。不少資料記載說,於七第一次反清時,謀主(相當於軍師)就是董樵。此前筆者對這位歷史人物瞭解不多,得知這段淵源之後,才專門查找了一下他的資料,發現“董樵”其人頗有傳奇色彩,值得一書。現就根據史料的記載,簡要梳理他的若干逸聞,與諸君共享。

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1、出身萊陽董氏

董氏,與張趙左宋相仿,亦為明清時期的萊陽文化世家。民國版《萊陽縣誌》載:“董,貢士時達之族,其先藁城人,明初徙。有孝廉嗣樸、明經應雷、茂才樵,凡散居一區鶴山後、朱省,二區田格莊、黃崖底、吳格莊,三區石水頭、五龍,六區馮北諸村,其族裔也。”

在這段記載中,不僅提到了萊陽董氏源自河北藁城,在代表人物中也以董樵舉例。

根據萊陽董氏網的介紹資料,董樵為萊陽董氏的九世祖,生活於明末清初,為大淘漳村人。縣誌中提到的明經應雷,就是他的父親董應雷。父子二人相比,父親曾入仕為官,而董樵雖沒有入仕,但在文學上的名氣要更大一些。

2、曾在登州見海市

董樵生長於明末亂世,在科舉方面只考取到生員(秀才)的身份。不過,他當時去登州府考試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還親眼看到了一次海市蜃樓。此事記載在清初劉獻廷的《廣陽雜記》當中,內容為:

萊陽董樵雲:登州海市,不止幻樓臺殿閣之形。一日見戰艦百餘,旗仗森然,且有金鼓聲。頃之,脫入水。又云:崇禎三年,樵赴登州知府蕭魚小試,適門吏報海市。蓋其俗遇海市,必擊鼓報官府也。蕭率諸童子往觀,見北門外長山,忽穴其中,如城門然。水自內出,頃之上沸,斷山為二,自辰至午始復故。

也就是說,崇禎三年董樵去登州府應試,正好遇到了海市蜃樓,當下屬將此訊息報知登州知府之後,知府就帶著學子們一起去海邊觀看,董樵也因此留下了一段生動的回憶。

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3、單字一個“樵”

關於董樵的名和字,有不同版本的記載。根據《國朝山左詩抄》的說法,董樵,字樵,一字鸎谷,號東湖。

眾所周知,古人有名有字,“字”一般都是兩個字。用一個字作為“字”的情況,比較少見。

清代山東名人王士禎與董樵有來往,他就曾注意到董樵以一字為“字”的情況。在《池北偶談》中,他曾專門介紹過“一字字”,說道:

《筆記》雲:錢勰字穆,範祖禹字淳,本皆一字。……今文士有寶應陶澂字季,萊陽董樵字樵,二人皆以布衣遊于都門,初不相識,予為介之曰:「二君非但詩筆相當,即一字字亦絕對也。」二君遂賦詩定交。

按照王士禎的說法,萊陽的董樵和寶應的陶澂都是用一個字作“字”,兩人同在京師,但並不相識。後來王士禎進行引薦,兩人一見如故。

而根據《董樵傳》(作者是另一位萊陽名人姜埰)的記載,董樵初名震起,因為生逢亂世,羨慕古人樵採耕讀之意,才改名為“樵”。

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4、朋友遍佈文壇

董樵以文章而聞名於世,他的朋友也遍佈文壇。除了剛才提到的王士禎、姜埰之外,董樵與宋琬、宋繼澄等文化名人都有來往。

古代結親講究門當戶對,萊陽這些世家大族之間也多有聯姻。董樵其實與不少人都有親戚關係。比如宋琬就曾寫過一首詩,題目叫做《喜表弟董樵書至》。既然稱董樵為表弟,顯然是親戚無疑。只不過筆者沒有詳細查閱他們的族譜,暫不知具體是何姻親。

明末清初江蘇籍文壇名人陳維崧也與董樵意氣相投,他有一首詩叫做《方竹杖歌為萊陽董樵賦》,顯然也是為董樵而作。

這首詩的前幾句就可以看出他對董樵的評價和欣賞,詩曰:

“山東董樵忽見訪,入門手持方竹杖。我亦生平屠狗人,對此蒼然屹相向。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氣無時無。談兵肯事東諸侯,作騷直學屈大夫。”

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5、參與於七反清

在清代,於七屬於禁忌話題,因此在正式文獻中很難找到董樵參與此事的記載。《國朝山左詩抄》等對此也是絕口不提。

但在民間傳說以及後世學者考證中,都認為董樵曾經為於七出謀劃策。在古代,起兵舉事並非只是在戰場上打打殺殺,草擬檄文、聯絡盟友等“宣傳”工作也很重要。於七相傳為武舉出身,文非其長,找一位有名的文士作為“軍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於七起義》等著作,都持此觀點。

其中,《於七起義》(作者李恩浦)引用了董樵寫過的一首詩作為論據,詩的名字叫做《田家》,開頭就寫道:

“年來造喪亂,骨肉死鋒鏃。裡中半流亡,存者日露宿。”

《於七起義》書中認為,這是描述了清初膠東鄉村的悲苦生活,交代了於七反清的社會背景。

萊陽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傳曾是棲霞於七的軍師

6、隱居榮成

棲霞於七先後發動過兩次反清起義,研究者多認為,董樵參與的是第一次。後來,於七被清廷招安。董樵有些心灰意冷,就此隱居到了榮成(時無榮成縣,史料多稱成山或文登海濱)。明清改朝換代之後,萊陽不少名士心懷故國,就採取了隱居不仕的態度。從這一點來看,董樵等人的氣節風骨值得稱讚,這也是後世人敬重他的一個原因。

隱居期間,董樵的精力主要用在修身屬文上,與世無爭。《國朝山左詩抄》記載說,起初他經常上山砍柴然後揹著到附近的集市上賣,自食其力。當時文登縣有計程車紳聽聞董樵大名,想見而沒有機會見,就專門等在他趕集的半路上。不過,董樵也藉故推辭,仍然過著隱居的生活。

他隱居的地方,據說就是現在榮成市俚島鎮的王家山村。這段隱居的經歷,不僅在清代道光版《榮成縣誌》中有記載,前些年榮成市電視臺還曾專門做過一期節目,聽聞董樵當年的部分遺蹟,至今仍存。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