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在《大秦賦》中,韓、趙、魏、燕、楚五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被秦國打得慘敗,春申君黃歇回楚國之後,建議楚王遷都。

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很有趣,不禁表示怎麼“又”要遷都啊?!

這個“又”字的背後可是大有故事,這勾起了楚王“悲慘”的回憶,因為怕捱揍而遷都,楚國對此可是“輕車熟路”。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楚國的“遷都史”:一把辛酸淚

楚國在最初可以說是諸侯國中自強的典型。本來各國都看不起這個爵位低下的國家,但它透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了讓中原諸國都感到無奈甚至恐懼的大國。

因為本來封地就小,還地處荒蠻,楚國先祖篳路藍縷,艱辛開創出了一個還算像樣點的國家,所以這個時候的遷都還比較正常,是為了發展。

但是,進入東周之後,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階段,楚國的“遷都”就變得非常辛酸了。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關於楚國有多少座城市曾經做過都城,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但主流觀點在七座或者十座,其中很多都叫做“郢都”。所以史書中的“郢都”不一定指同一座城市,它更多的是代指楚國都城。

楚國最初的都城是丹陽,後來因為擴張而遷到了“郢”,在此地大概180多年,後來因為被吳國攻破了,被迫遷都。

吳國就是那個和西施有關的吳國,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後來出兵攻破了楚國國都,使得楚昭王不得不遷都,先遷到“鄀”,再遷到“鄢”,後來都被稱為“郢”。

自此之後,楚國就開始了“被迫”遷都的傳統,並且幾乎都和秦國有關。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楚威王的時候,楚國非常強盛且霸道,滅亡了勾踐所在的越國,又以齊國僭越稱王為藉口而攻打齊國,可以說這個最早“僭越稱王”的國家已經不用在意出兵理由了。

楚威王之後就是著名的楚懷王。此時的楚國兵精糧足,賢臣眾多,屈原等人在楚國革新弊政,使得其變得更為強大。但因為楚懷王的反覆無常,作為伐秦的合縱長竟然率先背約,引得各國不滿,紛紛和楚國斷交,並且出兵伐楚。

秦國也在穩定巴蜀之後,幾次出兵伐楚,最後竟然還將楚懷王在武關扣押下來了。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然後,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即位了,這位楚王昏庸得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楚國頻頻遷都避秦。

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將其送歸楚國,秦楚自此斷交,秦昭襄王給楚頃襄王寫信,說其背叛秦國,要出兵伐楚,讓楚國做好準備。

結果楚頃襄王被嚇破了膽,連忙請和,討好秦國,不僅娶秦女聯姻,還幫助秦國出兵伐齊,多次與秦昭襄王會盟。

但是,楚頃襄王繼承了楚懷王“反覆無常”的傳統,他認為秦國連年征戰,國力必然衰弱,於是就想要再次作為合縱長,聯合六國出兵伐秦。

秦國見此,從公元前280年開始,連續四年出兵攻楚,主要的領軍大將就是白起。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公元前278年,白起在“鄢郢之戰”中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毀滅了楚國宗廟,並且順勢佔領了楚國大部分領土,白起也就是因為這個功勞被封為“武安君”。

楚頃襄王不得不將都城遷到了“陳”,大概在今天河南的淮陽地區。於是,“陳”就成為了新的“郢都”。

十餘年之後,楚國逐漸穩定下來,也零星地從秦國手中收復了一些失地,雙方講和,楚頃襄王就病逝了。

而繼任的楚王,就是《大秦賦》中的那位楚考烈王了,他和楚頃襄王差不多,甚至更為窩囊。

在楚考烈王的任期內,因為秦國的逼迫,發生了不止一次的遷都。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大秦賦》中的楚王,因秦國而遷都兩次

“長平之戰”因為范雎的關係,使得白起沒能取得滅趙之功,秦國將相失和。

秦昭襄王之後又屢次伐趙,白起不願領軍,最終因為君臣猜忌被賜死。但連年征戰,使得趙國也是苦不堪言。尤其是長平一戰損失了四十餘萬的青壯,國力大損。

於是,平原君趙勝就遊說列國,想要再次合縱攻秦,而著名的辯士“毛遂”就是在此時展露了頭角。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毛遂說了一番話比較傷人,但也真實揭露了楚國面對秦國的“屈辱史”: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於是楚考烈王羞憤難當,與趙國盟誓,出兵伐秦。與此同時,信陵君盜得魏國兵符,大敗秦軍,趙國之危遂解。這一年是公元前258年。

秦國從趙國撤兵之後,立刻就對魏國施行了猛烈的報復,連帶著趙韓也受到了牽連。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這才出現《大秦賦》故事的開篇裡,周赧王因為擔心秦國勢大,想要阻遏其東出,於是派遣西周公合縱列國,想要再次伐秦,結果被秦昭襄王滅亡了西周公國,奪走了九鼎。

而這次出兵會盟的國家,並不是《大秦賦》中的趙國,而是隻有楚國和燕國,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

這次會盟的失敗,使得楚國大為惶恐。先是出兵救趙,再是合縱攻秦,雖然沒有真正交戰,但已經得罪了秦國。

於是,三年之後,楚考烈王為了躲避秦國的報復,將楚國的都城從“陳”遷到了巨陽(矩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阜陽市附近。

秦國都還沒開始報復楚國呢,楚考烈王就被嚇得先遷都避難了。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大秦賦》中並沒有講述這一次遷都,事實上,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裡,楚國的都城一直都在巨陽。

直到公元前241年,韓、趙、魏、燕、楚五國最後一次合縱伐秦,突進到了函谷關內,但卻被秦軍打得大敗,主力幾乎折損殆盡。

楚考烈王為了躲避秦國的報復,不得不再次遷都,從“巨陽”遷到了壽春,這也是楚國最後一個國都。

所以,春申君戰敗之後建議楚考烈王遷都的時候,楚王反應才會那般大,實在是因為從他父親那輩開始,這四十年的經歷可以說是記憶猶新。

《大秦賦》中,楚王聽到遷都的反應為何那麼大?只因往事不堪回首

但這次遷都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就在第二年,呂不韋就為了報復五國合縱攻秦一事,再次出兵伐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