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在江蘇海邊,從阜寧市到南通的呂四鎮之間,曾有一段長達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來,堤壩像一條巨龍般守護著沿岸的居民和千頃良田。

這段長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鹽稅時發起修建的。建國後,長提主體改造為204國道的一部分。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提到范仲淹,我們的腦海裡立刻就會浮現出膾炙人口的名篇《岳陽樓記》。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代表著中國文化孕育出的崇高精神,世世代代感動並影響著無數人。

歷代名人對范仲淹的評價極高,出現最多的字眼是“純粹”和“無疵”。明代大學者方孝孺乾脆稱他為“至人”。范仲淹的一生的確無愧於這個稱號。

北宋的另一個牛人,思想家、教育家張載年輕時,受到范仲淹的點撥,苦讀儒家經典《中庸》,終成大器。可以說《中庸》就是范仲淹的人生“法寶”。

范仲淹能文能武,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仁義禮智信”,與人交往始終抱著“忠恕”的態度,推己及人。

不過,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這位溫文爾雅的儒者會展現出滿腔熱血,堅持己見決不退讓。用范仲淹自己的話概括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種時候的范仲淹是一個剛強的“鬥士”,隨時準備為國家而獻身。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三十七歲的范仲淹失去了母親。他辭去興化縣令一職回到應天府為母親守喪。應天府是北宋的“南京”。時任南京留守、應天知府的詞人晏殊很欣賞范仲淹,讓他掌管應天書院。

期間,范仲淹寫了長達萬言的《上執政書》,提出整頓吏治、強化軍隊等十條變法建議,得到宰相的讚許。這就是十幾年後“慶曆新政”的基本內容。

在晏殊的保舉下,范仲淹後來被調到京城皇家圖書館任職。

古代有規定,舉薦別人做官,如果被舉薦者犯事或者有過失,“擔保人”會承擔連帶責任。很快,范仲淹就“闖禍”了,把晏殊嚇得不輕。

1029年,宋仁宗趙禎在位已經七年,虛歲二十了,仍是劉太后代管國政。臨近冬至的時候,仁宗皇帝準備帶領文武百官為太后賀壽。范仲淹認為這樣做不妥,上書說:“陛下想盡孝道沒錯,您私下給太后行家人之禮就行了。如果帶領群臣在大殿給太后祝壽,有損國體和天子的尊嚴。” 仁宗沒有答覆。

范仲淹說出了很多大臣不敢說的話,有人為他捏了把汗。當時晏殊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擔任兵部侍郎,聽到此事大吃一驚,責備范仲淹說:“你這麼做太大膽了,有博取名聲的嫌疑。如果你被責罰,我也會受牽連的。”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范仲淹不卑不亢地說:“承蒙您舉薦,我一直擔心自己不稱職,被人恥笑。想不到我秉公直言,得不到您的讚許,反而被怪罪!”

晏殊啞口無言。事後范仲淹又給晏殊寫了一封《上資政晏侍郎書》,原原本本地講了上書的必要性。並且表明,為了天下國家,自己必定會直言無忌,哪怕為此招來殺身之禍也無怨無悔。

這封兩千多字的書信打動了晏殊,讓他頗感慚愧。

范仲淹又給劉太后上書,請她還政於皇帝。不知道劉太后是否發了火,不過她也沒有理會范仲淹。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兩次上書未見答覆,范仲淹請求離京任職。他被調到河中府做通判,隨後又到了陳州。

1033年,劉太后病逝,仁宗皇帝親政了。他立即把忠心可嘉的范仲淹調回朝廷做右司諫,也就是諫官。

回汴京不到一年,范仲淹又捲入了宋仁宗和郭皇后的離婚風波。

郭皇后和仁宗皇帝的大婚是劉太后一手包辦的,兩口子的感情比較冷淡。仁宗親政之後,某日,郭皇后和一個受寵的嬪妃發生衝突,皇帝居中拉架,被郭皇后不小心抓傷了脖子。

在一個宦官和宰相呂夷簡的挑撥下,仁宗決定廢掉郭皇后。呂夷簡這麼做,是因為他和郭皇后有嫌隙。

大多數朝臣都反對因一件小事廢皇后,但很多人忌憚呂夷簡的權勢而不敢出聲。范仲淹和御史中丞孔道輔帶領十幾個官員跪在垂拱殿門前,請求仁宗收回成命。

當時仁宗還在生氣,執意廢皇后,讓呂夷簡出面應付。呂夷簡辯不過范仲淹和孔道輔等人,就把他們全部貶職或者加以處罰。而郭皇后被廢不久,仁宗皇帝就後悔了。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范仲淹先後在睦州、蘇州做地方官。不到兩年,因政績突出,他又被調回了京城國子監。隨後被封為天章閣待制,擔任過吏部員外郎等職。

范仲淹回到京城,議論朝政比以前更加激烈了,引起了權臣呂夷簡的不安。呂夷簡甚至派人轉告范仲淹:“你如今是待制,皇帝的侍臣,不是諫官,沒必要講那麼多話。”范仲淹卻駁斥道:“你不知道侍臣的職責更重嗎?”

呂夷簡擔心范仲淹給他製造麻煩,就讓范仲淹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代理。這個職務很重要,也非常忙碌。呂夷簡想借機找到范仲淹的過失,然後處置他。

但是這難不倒范仲淹。他到任後又是整頓官署,又是革除弊政,一個月功夫就把京畿重地治理得面貌一新,井井有條。

范仲淹人在開封府,時刻關注著朝堂上的動靜。他對呂夷簡擅權很不滿,當時宋王朝的官員任免都是呂夷簡一個人說了算。

1036年,范仲淹精心繪製了一副《百官圖》遞送到宋仁宗的案頭。他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指出,重大的人事任免應該由皇帝決定,而不是全權交給宰相。

在是否遷都洛陽的問題上,范仲淹和呂夷簡的意見也不合。呂夷簡為了趕走范仲淹,指責他“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於是,范仲淹又一次遭到貶職,遠赴饒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饒。

當時朝中正直敢言的歐陽修、餘靖等名臣支援范仲淹,也都被處罰。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鬥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條

幾年前,歐陽修的好友、著名詩人梅堯臣結識了范仲淹,兩人一度關係密切。范仲淹當初因反對皇帝離婚一事被貶到睦州的時候,梅堯臣寫了兩首詩寬慰他。

如今范仲淹又惹毛了宰相,被打發到南方。梅堯臣時任池州建德縣令。起初他給歐陽修、范仲淹等好友都寄了詩表示慰問。後來梅堯臣又贈給范仲淹一首《靈烏賦》,勸他不要太操心國家大事,少發言為妙。

范仲淹也寫了一首《靈烏賦》回贈梅堯臣,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用鳳凰和麒麟作比喻,表明自己不怕別人的毀謗,又用神兵利器和美玉為喻,宣示自己不會改變初衷,寧肯因直言而死,也絕不沉默偷生。

“先憂後樂”道出了范仲淹的博大胸懷和宏遠志向,“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