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秦始皇絕對沒有想到,自己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居然二世就亡國了。朱元璋的情況好一點,明朝沒亡。不過,同樣是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精心佈置的一切,在自己去世的時候,馬上就出了變故,兒子造孫子的反,並且還成功了。這就是“靖難之役”了。這事幾乎是歷史上是絕無僅有了,一個藩王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舉兵造反,然後奪位成功做了皇帝。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第一,朱元璋殺了太多的功臣。別人殺功臣都是有選擇性的,小規模的。但是朱元璋的手段實在太狠了,他的屠殺幾乎把功臣元老們一掃而空。在朱元璋生前這麼做,是有他的原因的。他怕自己一旦去世,這些老臣既功勳卓著、號召力強大又能征慣戰,會威脅到子孫的統治。

應該說,朱元璋的想法很正確。太平盛世,要這麼多桀驁不馴的人,是很危險的。但是,朱元璋一死,弊端馬上顯現出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了,太平盛世馬上變成了兵荒馬亂。而這個時候,朱允炆發現,堂堂大明帝國,居然沒有什麼可用的將才、帥才。然後就派了耿炳文、李景隆等先後為總指揮。但是這些人被證明了通通都是草包,完全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洪武大帝朱元璋要背的第一口鍋出現了。他殺光了將領,使得朱棣無人能敵。

第二,朱元璋設計的行政制度有問題,對兒子們分封建國,直接導致了明朝的分裂。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分封這個東西,從西周就開始了。那個時候由於國家的土地疆域還很小,周王把功臣、王室子弟分封出去建國,使得國家迅速擴充套件,增加了統治力。在當時,這種“分封制”應該是正確的。

不過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就徹底廢除了分封制,在李斯的堅持之下,秦始皇同意採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但中國人似乎對於分封情有獨鍾。項羽滅了秦朝後,馬上要恢復分封。劉邦比項羽聰明點,他為了統一先後分封了一些諸侯,但是統一了之後,他就想辦法把這些人都除掉了。但他還是把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封為王了。不久禍患就顯示出來,吳楚七國之亂在漢景帝的時期爆發,這就是典型的封國對於中央王朝的挑戰。晉朝也熱衷於這個,搞出了八王之亂,釀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到了明朝了,經驗應該也總結的差不多了。凡是有點見識,熟讀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在中央之外分封建國,就是帝國的隱患。這些封國有獨立自主的人事任免權、徵兵調兵權、經濟賦稅收取權力,完全就是國中之國,遲早會造成對中央的威脅。

朱元璋雖是鐵血明太祖,還終究是逃不過親情這一關。談別人家的事,誰不是頭頭是道?輪到自己對兒子的處理,朱元璋也是難以下狠心的。他在這一步落入俗套,給自己的兒子都分封為王,建立獨立王國了。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朱元璋自認為全部都安排妥當,因為他給藩王們規定了軍隊的人數,料想這點人手想要幹翻中央,是以卵擊石。但是,燕王朱棣還真的就完成了那不可完成的使命。

要是不分封,哪來這麼多事?你說這第二口鍋,明太祖朱元璋要不要背吧?

有了這兩口鍋,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是朱元璋導致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

我不同意。

這裡面有很多東西,需要一條條分開。朱元璋對兒子們進行了分封,導致了靖難之役,這個沒問題。就和劉邦給兒子們分封埋下了七國之亂的誘因一樣。但是大家都有內亂,怎麼漢景帝劉啟就搞定了,建文帝朱允炆就搞不定?不怪你自己,怪誰?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歷史使命。劉邦的使命是統一全國,他做到了。漢景帝的使命是平定七國之亂,他做到了。朱元璋的使命是完成統一,他做到了。建文帝的使命就是削藩,他沒做到。那為什麼要怪爺爺?

有人順勢回答:因為漢景帝有周亞夫,朱允炆沒有!

那為什麼漢景帝就有周亞夫,朱允炆就沒有呢?

答曰:劉邦沒有把功臣殺光,朱元璋殺光了,一個沒留。

我曰:你一定要把這筆賬算到朱元璋頭上啊!其實,大謬!

中國有句老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堂堂大明帝國,大一統的王朝,你跟我說帶兵打仗的能手都被朱元璋殺光了,你看我信不信!

這個世界上你哪能把打仗能手殺光?永遠殺不完!

我用明朝的歷史舉例。明英宗時候遭逢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明差點亡國。有沒有誰給留什麼將才、帥才?沒有!怎麼辦?準備遷都,逃跑!于謙出來了,一個文臣,弱不禁風。馬上搖身一變,成了鐵血大將,成了總指揮。蒙古人連打好幾次,都被于謙打敗,狼狽逃走,明朝得救。請問,于謙是誰給留下來的將才?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正德皇帝在位時,寧王朱宸濠反叛,朝中震動,不知所措。只有王瓊不以為意,他說:王伯安在江西,手到擒來。王伯安是誰?王陽明。果不其然,王陽明順利平定了叛亂,幾乎沒費什麼大周折。我們後世知道王陽明的大名鼎鼎,但在當時可不是那麼回事,他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哲學家。這在大家眼中就是最沒用的職業,吹吹牛逼可以,動真格恐怕不行。可就是這麼個人搞定了叛亂。請問,王陽明是誰給留下的將才?

滿清的努爾哈赤起兵嚮明朝復仇,明朝大軍在薩爾滸之戰慘敗。亡國的號角已經吹響了。有沒有留下什麼將才?沒有!於是一介書生袁崇煥上馬,建造了一條鋼鐵防線,叫“寧錦防線”。把努爾哈赤死死擋在寧遠這個地方。最後活活把努爾哈赤耗死。請問,袁崇煥是誰給留下的將才?

有人說:朱元璋殺光功臣,朱允炆無將可用敗給朱棣!我說:閉嘴

後來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農民起義軍大起義,按理說沒什麼將才了。書生洪承疇上馬帶兵,把得農民軍找不著北。要不是大明朝的危機實在太重,兩面都有敵人,洪承疇早就把闖王什麼的打滅了。請問,洪承疇是誰留下的將才?

再說清朝,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也好像不是什麼將軍,但是就是能夠力挽狂瀾。

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人才!更不要說什麼人才被殺光了!真可笑!人才都隱藏在你身邊,多了去了,只是你沒有長一雙會發現人才的眼睛而已。

劉邦根本不需要什麼將才就能建立基業,因為他轉身一看,村裡面的人全是將才!

朱元璋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將才就能統一全國,因為他發現就是兒時跟他玩耍的這些小屁孩,全都是將才。

你跟我說朱允炆手下沒有將才?那是你自己不會用人,發現不了將才而已。

再說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犯的其他錯誤。

第一個廣泛被大家詬病的就是,朱允炆多次叮囑將領們“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也就是說,明軍將士們不能傷害朱棣,只能活捉。這個副作用,在靖難之役的具體過程中多次體現出來。朱棣充分利用這一點,時而衝鋒陷陣以開啟局面,時而親自斷後以掩護撤退,明軍將士們都傻眼了,每次碰到燕王本人,都不敢對朱棣下毒手。朱允炆啊,好傻,好天真。他不明白一旦爭奪皇位,那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哪有什麼情分在?

第二個錯誤,是朱允炆沒有明白這場戰爭的關鍵所在。燕王以藩王之名起兵,他所能控制的影響的地區非常有限,而朱允炆這邊就不同,擁有整個帝國的支配權。在沒有高明將領的情況下,扼守要地,耗也能給朱棣耗死。對方根本經不起消耗。朱允炆沒有指定好正確的戰略。野戰對攻,正是朱棣的強項。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朱允炆犯忌了。

或許,朱允炆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敗。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失敗案例。所以他敢於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他敢於派亂七八糟的將領就和朱棣對攻。

朱允炆只是一個仁厚的好人,他不適合生在這麼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