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武有何功勞,能在漢初十八功侯中位列十三!

柴武有何功勞,能在漢初十八功侯中位列十三!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大封有功之臣,功勞最大的韓信、彭越等人被封為王,另有143人被封為列侯。列侯之中,有18位功勞最高,是為“漢初十八功侯”。

姚氏曰: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歐十五,周昌十六,丁復十七,蠱逢十八。《史記索隱》

那麼,問題來了,柴武何許人也,有何功勞能位列十三,排位竟然在《史記》中有傳的周昌之前?

《史記》《漢書》沒有柴武與他人的合傳,更沒有他的單獨列傳,但散見於其他人傳記中的記載還是比較多。一個原因是他活得足夠長,經歷的大事足夠多;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太厲害,功勞太大。

柴武生於哪一年,我們已不得而知。他的卒年,史書有明確的記載,是在漢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此時距離劉邦建國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十年。他的一生,經歷了滅秦戰爭、楚漢戰爭、斬殺韓王信、迎立文帝以及平靖濟北王叛亂等重大政治事件。

至於柴武的功勞,我們接下來慢慢講。

柴武應該是在楚懷王元年,即秦二世二年跟隨劉邦的。那一年四月,劉邦來到薛郡見項梁,項梁給了劉邦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柴武就是統領這支楚軍的將領之一。(參見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

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從這個時侯起,柴武就跟隨劉邦與秦軍作戰,直到攻破關中,還軍灞上。漢元年四月,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從灞上拔營起寨,赴漢中就任。柴武此時卻沒有跟著去漢中,很有可能又回到了楚軍陣營,成為項羽的部將。六個月後,不知因何原因,他再次加入劉邦陣營。這時,韓信已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柴武就成為了韓信麾下的一員,跟著他征戰南北,終於在滅齊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得以封為列侯。

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田既,功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我們還知道一件事,那是在漢三年六月,漢王劉邦突然抵達韓信軍營,將當時韓信滅趙的主力軍隊全部奪走,而後,令其重新招募軍卒繼續率軍進攻齊國。也就是說,這次漢王奪走了韓信的軍隊,但柴武卻仍然跟隨著韓信,足見其關係之密切。

漢五年,柴武還和韓信一起,參與了楚漢戰爭最後一役——垓下之圍。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高祖本紀》

漢六年三月,柴武被封為棘蒲侯。棘蒲侯國的舊址,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漢十一春,已經投降匈奴的故韓王信,趁著陳豨叛亂之際,率匈奴騎兵入侵今山西陽高縣一帶,劉邦派遣柴武往擊之。柴武先給韓王信寫了一封勸降信,說高祖劉邦寬仁,背叛過他的人,只要肯回心轉意,就不會被誅殺,而且還會官復原位。韓王信並不是心甘情願投奔匈奴,只是因為打了敗仗迫不得己,這樣皇帝是不會怪罪的。

但韓王信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哪裡是打敗了仗迫不得己,他犯的罪行絕無被饒恕的可能,於是拒絕了柴武的約降。在雙方的交戰中,柴武斬殺了韓王信。

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距漢。漢使柴將軍擊之,遺信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韓王信報曰:“陛下擢僕起閭巷,南面稱孤,此僕之幸也。滎陽之事,僕不能死,囚於項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馬邑,僕不能堅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為寇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今僕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僨於吳也。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遂戰。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

從這件事後一直到文帝即位前,史書上沒有了對柴武的記載。他再次出現在史書上,已經是眾大臣誅滅了呂氏外戚,上書請文帝即位之時。他以大將軍的身份也參與了迎立文帝,當時他的地位僅次於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在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張蒼之上。

群臣從至,上議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史大夫臣蒼、宗正臣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漢書·文帝紀》

文帝三年,北境匈奴大舉犯境,漢帝國讓丞相灌嬰領兵八萬五千騎北擊匈奴,不久匈奴便退走了。同年,濟北王劉興居趁灌嬰領軍北進、文帝也離開京城之際,公然反漢。於是,漢文帝以柴武為大將軍,令其率四將所統十萬軍東征濟北王。很快,柴武便擊破濟北軍,劉興居被俘自殺。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漢書·文帝紀》

柴武有何功勞,能在漢初十八功侯中位列十三!

柴武平息了濟北王的叛亂,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柴奇竟然參與了淮南王劉長的叛亂。

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毋度,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史記·孝文字紀》

其實,淮南王劉長謀反不大可信,因為史書關於這次謀反的記載太過荒謬,實在難以讓人信服。大家更相信,這其實是漢文帝與淮南王兄弟之間的政治鬥爭。

好在這件謀反案並未株連到柴武,此後,他還安靜地當了十一年棘蒲侯。直到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去世。但這件事卻對柴武的子孫有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子孫不能繼承他的列侯爵位,棘蒲侯國因此被廢除了。

後元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後,國除。《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下面我們再總結一下柴武的一生:秦末起義為將,後被高祖收為帳下,隨高祖一路殺入關中滅秦。後又跟隨大將軍韓信東出征伐天下,最後以滅齊之功,受封棘蒲侯。漢帝國建立後,領軍遠征,擊殺了逃往匈奴的叛臣韓王信。誅滅諸呂后,以大將軍的身份擁立漢文帝即位,並在漢文帝三年率軍十萬平靖濟北國之亂,最後在漢文帝后元元年才死去,諡號“剛”。

關於柴武,我們還有一事作補充,或許可以讓大家更清楚的看到他的風格。文帝年間,大將軍柴武曾與皇帝商議,可否派軍遠征四夷,尤其是南越和朝鮮,因為這些地方從秦朝開始就開始臣屬了。雖然此事為文帝否決了,但我們也能由此看出柴武的氣魄和雄心。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戹(è,同“厄”),選蠕(rú)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史記·律書》

從這件事我們或許更能明白,柴武的諡號為什麼是“剛”:

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逸周書·諡法解》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柴武的一生絕對不平凡,至於為什麼司馬遷和班固都沒有將他寫入列傳,我們已不得而知。很有可能因為他曾是韓信的部將,在韓信被誅殺之後,和韓信關係密切的好多部將的記載被人為刪除了,比如和韓信一起圍殲項羽的孔將軍孔聚、費將軍陳賀等,也只在史書中留下隻言片語的記載。

柴武死後,葬於今天的河北省欒城區,墳墓高大,叫柴武臺。柴武臺至今仍存,現已闢為文化公園。

柴武有何功勞,能在漢初十八功侯中位列十三!

一、柴武,史書記載中又稱陳武,這一點基本是史學家的共識。

二、有人說項羽手下的蒲將軍,就是棘蒲侯柴武。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只因為柴武被封為棘蒲侯,中間有一個“蒲”字,就認定他是蒲將軍,不足以讓人信服。

三、秦三年十二月,劉邦引兵至慄,路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餘人並之。有人說剛武侯其實是剛侯武,即柴武。這一說法古人已經否定,因為這一記載,與關於柴武的記載出入很大。我覺得在沒有更多的材料來證實的情況下,不宜把他們看作一人。

四、陳豨手下有位將軍陳武,他在陳豨叛亂時,曾被周勃俘獲。有人說這個陳武就是柴武,柴武是韓信的部將,陳豨也是,他們和韓信一起謀劃了叛亂。這個我也不敢苟同,我難以相信一個剛被俘虜不久的叛軍頭領,能被派遣去抗擊韓王信和匈奴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