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近日,因為明星胡歌的全程配音,與書籍有關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火了,各平臺評分高到離譜。

短小精悍的五集紀錄片沒有講經典名著,不做作家訪談,講的也不是書籍的陳年往事,呈現的是當下穿梭在圖書編校、翻譯、裝幀設計、收藏、售書等產業鏈條裡最前沿的人和事兒。

對於資深文藝青年來說,從紀錄片中總能找到與自身閱讀愛好相契合的那麼一絲氣味和小心動。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紀錄片瞄準的人,都是在資深文青中很受關注的人,比如《百年孤獨》譯者范曄,書籍設計師寧成春、何浩、薄英,繪本畫家蔡皋、熊亮、粲然,編輯兼作家朱嶽,藏書人陳曉維,專業讀書人楊早,古籍編輯俞國林,拍攝地鐵讀書人的圖書編輯朱利偉等。

這些與書籍有關的人的快樂和煩惱,又是那麼真實和立體。這才是紀錄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像大多數人一樣,這些書籍的幕後工作者,他們在自己的職業中獲得的快樂往往是隱秘而短暫的,更多的是長久伴隨的焦慮和枯燥,做著自己職業中永不停歇的匠人工作。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在小說中做荒誕不經的暢想者,在網路上做活躍的文藝青年,但在現實中,這些編輯、作家的生存狀態可能是徹底的枯燥無味,上下班打卡,對著手稿一坐就是一天,面對賣不出去的好小說急得揪掉大把頭髮……

這種時不時出現的“反差萌”,呈現了做書人的可愛和真實。

認為“寫小說是當上帝,做編輯是當雜役”的朱嶽,無論小說寫得多麼天馬行空、荒謬絕倫,在現實中一樣靠“雜役”工作餬口,直到遇到真正喜歡的華語文學新銳作家群,才找到做書的理想狀態。

但新銳作家很難在文學市場一下子就冒頭,他做夢都在擔憂銷售資料的沮喪感中度過,只有變著花樣、絞盡腦汁賣書。到現在,朱嶽還做著發現一本《百年孤獨》的夢想。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板凳一坐一輩子冷”的古籍編輯俞國林,是將大家認為枯燥到底的工作,做出了趣味,做出了故事。

俞國林是陳寅恪、顧頡剛等大家文集的編輯,校編一套書就花去好多年,但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在校編中透過文章腳註挖掘各種有學問、有趣的人,然後給其出書,比如他挖出了對研究西南聯大校史很有幫助的學者鄭天挺。

紀錄片中呈現的鄭天挺後人簡樸的生活狀態,以及鄭天挺做西南聯大總務長但工資不夠花的君子固窮的理想狀態,讓很多觀眾淚目。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年事已高的書籍設計師寧成春,則呈現了他自身書籍設計生涯有趣的背後故事。

《陳寅恪的最後20年》的手稿曾被他放在腳踏車的後座而丟失,從那一刻起,他本就花白的頭髮徹底變得蒼白。而手稿的失而復得,也讓觀眾鬆了一口氣。紀錄片呈現了圖書出版這個被喊了多年“夕陽產業”的相關從業者豐盈的故事,有人在堅持把最好的文學送到讀者面前,有人在堅持編輯好作品,因為好作品是對語言和文化劣質化的抵抗,有人在孜孜不倦地用各種手段和方式給大眾提供閱讀指南。

胡歌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徹底大火,這些與書有關的人可愛又真實

就像朱嶽所說,他們或許是夕陽產業的弱勢群體,但同時也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創造者。《但是,還有書籍》是上個世紀的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詩。詩中寫道:“儘管地平線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遠征途中,行星在執行/‘我們永存’書籍說/即使書頁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

很多觀眾為了明星胡歌而來,卻被紀錄片內容本身所吸引,哪怕十萬個人裡一個人真正愛上的讀書,也要為胡歌點贊。

紀錄片已成為一個小小的火石,照亮一些書,點燃一些人。跟隨它去閱讀,去找到書籍,才是最終的目的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