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一說起“紙上談兵”,我們就想到了趙括。這四個字千年來也讓他成了空談理論,不會實際應用的代表。然,結合當時背景,深挖歷史,其實趙括並不差,甚至算得上一個優秀的青年將領。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兩千多年前那個少年!

時間來到公元前260年,此時秦趙對峙已到了第三個年頭,這期間秦軍在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下,攻不進趙之營壘,趙也破不了秦軍。雙方各幾十萬大軍在此消耗,秦國耗的要哭了,趙國也要瘋了,此時秦趙拼的已不是軍事,而是國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空前強盛,特別是還吞併了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物資相當充沛。此時雖然也很痛苦,但還能勉強支撐。趙國這邊呢,雖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但主要側重於軍事,趙國的經濟並無多大改觀。也可以理解為秦國相當於冷戰時的美國不僅軍事強經濟也強,而趙國則相當於蘇聯,軍事強但經濟弱。加上此時,趙國外交失敗,無法從其他列國獲得糧食。三年消耗,國庫已空。廉頗從軍事層面來說,堅守不出,保持不敗,作為統軍將領,沒有錯。但雙方的國力決定了他的堅守已不適合國情,再堅守下去,趙軍未敗,但趙國已經秏死!趙國王庭考慮的是整個國家,到了這一刻唯有拼死一戰,打破僵局,方能有一線希望,換掉廉頗,改變戰略是趙國面對當時形式自救之策,跟秦國反間計關係不大,既然後人知道是反間計,當時的趙國王庭也不會比我們蠢!既然國策已出,就要討論執行與可行性!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當時的趙國王庭,既然把這次決定押上國運,討論可行性肯定也是慎之又慎!也是討論了許久,趙王無法定奪,畢竟事關重大。此時有人提議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談兵論法,軍事謀略極其出眾,勝過其父。可以想象,趙括能在趙國獲得如此聲望,肯定是有其實力的!後來趙括被召見,在王庭,趙括分析了局勢與自己的軍事見解,雖史料沒有具體記載,但我想,從結果看,整個朝堂聽完都認可,只有藺相如以他年輕無經驗不合適為由,但也沒對他的策略反駁,說明他的局勢分析與軍事才華已經摺服了整個朝堂的文臣武將。趙王才決定將四十萬趙軍交付於他,單憑這一點,他絕對是那個時代的青年才俊!同時,也可知主動進攻是整個趙國朝堂的決策!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接下來我們看他到軍中的表現。趙軍經過胡服騎射,優勢在於騎兵野戰,而廉頗的守勢,趙軍優勢無法發揮,由此趙括到了軍中便一改廉頗部署,更換下屬將領,由防守改為突擊進攻態勢;戰前大舉更換部將現在看來,確實有點激進,但從後來這支軍隊在趙括指揮下,被圍四十六天依然沒有動亂給秦軍極大殺傷,說明這個少年初次領軍在極短時間內成功統領了這支軍隊,這可是四十五萬大軍,大兵團指揮作戰啊,這就可以看出趙括不僅僅是紙上談兵,就統軍能力是有大將風範的!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至於後來,他帶兵突進,後世認為他過於冒進,但我們分析下他當時的處境,趙國國力已經給不了他時間,趙國朝堂對他的的急切期盼,加上此時他還不知道對手已經悄悄換成戰國四大名將的白起,這些都會影響他的判斷。而且根據當時秦軍兵力,也確實無法合圍他,但他碰上的是白起,真用地形把他圍住了。他可能也想過就算被圍困,憑45萬強悍的趙軍也是可以突圍的,所以他認為只是冒險,並不是死棋,可以一試。可偏偏他還碰上了老辣的秦昭襄王!這就很倒黴了!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被白起困圍後,趙括也沒慌亂,組織精軍,分四個梯次輪番衝擊秦軍,目的在於一直保持強大的張力,給秦軍以巨大壓力,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突擊方法,衝的白起也壓力很大。(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天才的指揮把這小子圍困後,這小子有這麼大能量)沒辦法,請秦昭襄王火速增援。秦昭襄王是個狠人,親自到河內郡,所有百姓賜爵一級,發動十五歲以上男丁全部參與圍困趙軍,至此,秦國君和將,通力配合,舉國之力終於斷了趙括的希望。然,就算這樣趙括依然指揮趙軍在無援無糧食情況下,堅持四十五天,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如若不是趙括被射死,秦軍付出的傷亡可能更大。按史料推測秦軍傷亡在25萬上下,也由此範睢才能勸說秦王成功,停止進一步滅趙,因為秦乃慘勝,需要防止此時其他幾國趁機攻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趙括絕非庸將,只是第一次出征就碰上白起這樣的不世出名將,沒有了成長的機會,白起征戰一生都未逢敵手,換作他人也不一定比趙括做的好。假如給趙括以時間,機會,鍛鍊,也必能成長一位名將。據說白起也在戰後心有餘悸,說趙括假以時日,必為秦軍大敵!

所以,兩千多面前的這位青年將領,雖葬送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使趙國一蹶不振,但這其中,有趙國國力的現實因素,也有趙國廟堂決策者在後期沒有像秦王那樣有魄力,給予前線近乎瘋狂的支援的因素。這種國運大戰,由他一個人揹負罵名,對他也有失公允!你怎麼看?評論區見!

再看長平,紙上談兵的趙括非庸將!

作者希望與諸位,一同深入解讀歷史,探討歷史,如有高見,多多指教。點個關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