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近年來,古代戰爭型別的影視劇層出不窮,許多導演都會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拍電視劇。不得不說,近年以來,還是有一些進步的。古裝劇中的建築、首飾、服裝逐漸都開始變得考究起來,但還是會出現一些細節上的錯誤。

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能發現這些小細節錯誤的那可不是普通的“鍵盤俠”,是帶著腦子去思考的觀眾。比如某部電視劇裡的戰爭畫面,攻城戰。面對並不高大的木城門,裝備齊全的大軍卻屢攻不下,因為他們一直在用大木樁撞擊城門,手段太死板。如果要是一把大火燒直接懟過去,這個木城門不就馬上繳械投降了嘛!不禁有人會驚呼:古人太笨!

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這話就小瞧古人的智慧了,也太高估現在影視劇的還原程度了。咱們對古人要有敬畏之心,我們能想到的他們都知道,而且都會用身邊的資源作出最好的應對。用火攻城門的辦法攻城並不可行,原因有以下三個:

原因一、木城門穿著盔甲

守護整個城市的城門當然要非常堅固,不可能用普通的木頭作為城門的。影視劇中的鏡頭不必太苛責嘛,畢竟涉及到成本問題,把成本用在更合適的地方不好嗎?真實歷史上的城門都會用百年巨木作為材料,主要選用的鐵樺木、棗木、榆木這樣的高階木材。本身這些木材防火能力都是不錯的,而且城門上會裹上鐵皮,用釘子固定住,要想用火攻城門的辦法,首先得把鐵融化了,顯然這基本做不到。

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原因二、滅國設施齊全

有一個成語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城池的大門被燒著了,於是百姓們用城池邊上護城河裡的水去救火,在百姓的努力之下,終於撲滅了大火,可是護城河裡的水也幹了,河裡的魚卻因此渴死了。

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這說明火攻的手段古人早已瞭然於胸,自然會有應對策略。那麼古人的應對策略是什麼呢?

那就是在城樓上扣一個洞,在敵人意圖火攻城門時,直接往下澆水就能熄滅敵人的火焰,敵人只會白費功夫,因此並不會有敵人會使用火攻城門的手段攻城。

原因三、甕城的存在

城門遠不止一道,進入到城門裡面之後還有數道甕城(wèng chéng),每個甕城都是一門一閘。甕城是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設施,用於加強城池的防守,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這樣設計的城池導致攻城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哪怕只有很少的人也能守住城池很長時間。守軍有的是辦法對付進入甕中的敵軍,甕中捉鱉”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古代城門既然都是木頭做的,攻城時為何從來不用火燒城門?

綜上所述,火攻城門不是明智之舉!所以我們看到更多的影視劇中的鏡頭是用爬上雲梯的方法來攻城的,所以攻城必然損失慘重,除非挖地道……咦,這是個不錯的手段,我們下次再聊!

咱們看古裝劇帶得著腦子去看,才有意思,發現一些小細節會更有意思,如果仔細分析這些細節,增長曆史知識,真的很充實!你說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