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按理說,能夠從一介布衣,成為統御天下的皇帝,是非常了不起的,世人應該對他正面褒獎才是。但是事實卻恰好相反,他亂殺功臣一直被後世的人所詬病,導致後人對他的評價也一直充滿爭議。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的確,劉邦在登基稱帝后,是屠殺了很多功臣,比如韓信、彭越等人。但是,在眾多開國功臣中,有一人卻能進退自如,瀟灑的全身而退。這個人就是為漢朝立下大功,被後世稱之為“謀聖”的張良。那麼,“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呢?庸夫覺得,並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第一點:張良深知劉邦為人。

作為一個謀士,察言觀色,識人心性是不可或缺的本領。而張良就很精於此道,他能洞察人心,深知劉邦的為人。他知道劉邦生性多疑,是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原因在於劉邦本是平民出身,雖然透過起義奪得了天下坐上了皇位。但是手下的對他的身世背景全部知根知底,所以難保有人看不起他,想取而代之。所以也造就了劉邦疑心太重的毛病,對每個人都留了個心眼,擔心他們覬覦自己的皇位。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在功成名就後必然會痛下殺手。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第二點:張良深知進退之道。

張良被稱為“謀聖”,那是實實在在的智者。對於帝王之術,君臣之道,為臣之本他是再清楚不過。他很清楚在歷史上,當文種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大業後,文種和范蠡兩人不同的選擇得到的是什麼結果。所以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非常低調,處處小心謹慎。與范蠡一樣,只想功成身退。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第三點:張良無心功名。

張良本身就是韓國貴族,祖上曾是五代韓王相,所以對於功名地位,張良本身是不看重的。但是有一點,那就是他非常痛恨暴秦,早年就曾謀劃刺殺過秦始皇,可見他心裡是有多恨秦朝。他之所以輔助劉邦,一方面是可以施展自己所學,另一方面也是想借劉邦之手,推翻他痛恨的秦朝。而當他的目標實現後,自然就沒有了繼續在朝為官的想法,只想功成身退,過閒雲野鶴的生活。

“謀聖”張良為何得以善終?不是他能掐會算,而是因為他懂這三點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他懂“這三點”,才使得張良最後得以善終, 各位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