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在馬未都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憑藉知識和運氣以及時代自然是佔了一些便宜,但這樣的便宜佔得並不多,並非一味的狂收暴斂,多數時候馬未都還得“出點血”。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早年一個販子賣給馬未都一對黃花梨圈椅,販子是1000塊錢收的,準備4000塊錢出手。馬未都判斷這對椅子當時在香港市場上的行情大約是8000到1萬元,於是立刻和販子成交。馬未都認為,該別人賺的錢你要讓他賺到。他的觀點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看起來吃虧了,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和販子搞好關係,讓他賺到滿意的錢,這樣馬未都的通道就是通暢的。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鑑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一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一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馬未都之所以收了那麼多的好東西,就是一開始不在乎那點小錢,經常打交道的販子們覺得馬未都不錯,所以隨時給馬未都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有事都是先通報給馬未都。有的時候販子看到好東西,但又沒有足夠的錢收,就直接找到馬未都,把東西介紹給他,販子從中拿點好處費,這樣反而為馬未都省下了一筆錢。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在早年的收藏中,尤其是資訊不暢通的年代,馬未都覺得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資訊的價值,東西貴一點便宜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資訊,你隨時能知道誰手裡有好東西。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筆者經常在文章後的留言區看到不斷的有人問,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古董?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1年前,2008年3月馬未都接受《三聯生活週刊》的資深主筆王小峰的採訪時就說了,只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或者忘了,那一期是以《平地崛起的一代》為題,馬未都先生抱著一隻黑貓為封面。

馬未都說,他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當年是個暴利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馬未都一個月就能掙七八萬塊錢,他把賣藥材掙來的這些錢都買了古董。當時在出版社,馬未都根本不敢跟人講自己在做藥草生意,旁人對他的印象就是馬未都特有錢,就是不明白從哪裡來的。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現在的馬未都十分懷念上世紀80年代到處買文物的時光,經常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一彎腰就能揀到。現在不行了,步步都是雷。好比當年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裡都是鮮蘑菇,隨便採,現在的情形是,蘑菇依然遍地,但都是毒蘑菇。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還有一點很多人也不知道,馬未都在這次採訪中第一次透露,他是第一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