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深得司馬昭信任,又有滅蜀之功,為何在滅蜀後選擇起兵反叛?

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遣三路大軍,討伐蜀漢政權,最終將其滅掉。 蜀漢滅亡幾個月後,成都就發生了一場動亂,魏國大將鍾會妄圖謀反叛亂,結果引起了一場血雨腥風。許多人不明白,鍾會是司馬昭的親信,又有了滅蜀的戰功,絕對可以出將入相,但他為何卻要造反呢?

鍾會出身士族名門潁川鍾氏,他的父親是曹魏重臣鍾繇。鍾會自幼聰慧過人,長大後“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聲譽”。別看當時鍾會年紀不大,卻與王弼齊名。二十幾歲時,鍾會就成為司馬師的幕僚,司馬師說他有王佐之才。鍾會為司馬師、司馬昭出謀劃策,平定淮南的叛亂,深得信賴。

鍾會深得司馬昭信任,又有滅蜀之功,為何在滅蜀後選擇起兵反叛?

由於鍾會算無遺策,人們稱讚他是當時的子房(即張良)。261年,鍾會被封為司隸校尉,雖然在外朝做官,“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夏侯霸投奔蜀漢後,就曾經說過“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後來,司馬昭策劃伐蜀時,只有鍾會堅決支援,他還與司馬昭“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之後,鍾會奉命率領十幾萬大軍伐蜀,最終將蜀漢滅掉。可是蜀漢滅亡後,鍾會卻謀反了,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內幕呢?關於鍾會謀反的原因,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鍾會“心存魏室”,想幫助曹魏除掉權臣司馬昭。畢竟鍾會叛亂時,打出的旗號是奉郭太后的遺旨。

鍾會深得司馬昭信任,又有滅蜀之功,為何在滅蜀後選擇起兵反叛?

第二種說法是鍾會懷有野心。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鍾會滅蜀後居功自傲,特別是在鄧艾被捕後,他“獨統大眾,威震西土”。 鍾會覺得自己“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遂謀反”。另外,姜維還在旁邊不斷的挑唆,鍾會這才舉兵謀反的。

上面的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還有第三種說法,本人也更傾向這種說法。鍾會謀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迫不得已的,由於他聰慧過人,善於謀劃,引起了司馬昭身邊人的不滿,他們不斷攻擊鐘會,才最終引發了這場叛亂。具體而言,司馬昭的親信賈充、羊祜就對鍾會表示質疑。

鍾會深得司馬昭信任,又有滅蜀之功,為何在滅蜀後選擇起兵反叛?

鍾會雖然是當時伐蜀魏軍的最高統帥,但在蜀漢滅亡後,他對手中軍隊的控制力十分有限。首先,這些在前線賣命計程車兵都有家眷在後方,他們是有顧及的。討伐蜀漢可以立戰功,但謀反的話留在後方家眷的性命難以保全。其次,伐蜀之戰是鍾會第一次統兵出征,他在軍中資歷很淺,沒有威信,所以只能以殘酷的軍法約束部下,比如在出徵之初以造橋不力軍法處置了許褚之子許儀,又以戰功不力將雍州刺史諸葛緒收監等等。這種手段在曹魏伐蜀時尚有效果,但逼迫將士謀反就會適得其反“逼脅眾人,皆使下議,倉卒之際,莫不驚懾。”第三,司馬昭在鍾會手下安插了許多親信,如衛瓘、胡烈、師篡等人,這些人在軍中有很深的影響力,不會跟隨鍾會。

而蜀漢降將一方對於鍾會也是貌合神離。姜維親近鍾會,並不是真心相助,而是為了藉助鍾會之手使魏軍內亂,進而消滅魏軍恢復蜀漢,“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敏銳的看出鍾會對魏軍的控制力有限,所以建議他將現有中層以上的軍官和官吏全部換血,然後用親信代替“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而鍾會在軍中的親信並無多少,必定會將姜維的部下安插進去,這樣就便於姜維在曹魏軍隊中製造混亂,然後再借助蜀漢在西川的影響力,奉迎劉禪,恢復蜀漢。

所以無論鍾會怎麼做,他的結局只能是失敗二字。事實證明,鍾會從舉兵到敗亡,不過三天時間罷了,而死於兵亂計程車兵,一共只有數百人,足見鍾會對於軍隊的掌控力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