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物鬼谷子:從兩朵花中看出徒弟的命運

道家人物鬼谷子:從兩朵花中看出徒弟的命運

鬼谷子用花為徒弟算命

鬼谷子被尊為縱橫家的祖師爺,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精通百家學問。

那時他住在周的陽城一處山深樹密、幽不可測、被稱為鬼谷的地方。鬼谷先生對來求學的人,根據其資性,接近哪家學問就傳授哪家,一來成就些人才,可為七國所用;二來訪求仙骨,想度幾個聰明弟子,同歸仙境。來求學的人不知多少,鬼谷先生一概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龐涓和孫臏慕名而來,結為兄弟,拜鬼谷先生為師,研習兵法戰術。

一晃三年過去了,他們兩人對兵法都有點造詣了,於是師弟龐涓就按耐不住性子,覺得很有能耐了,世界那麼大,想要去闖一闖。

有一天龐涓下山取水,偶然間聽見路人說魏國在重金選賢,訪求將相,聞之怦然心動,就想下山去應聘,又擔心鬼谷先生不放。正猶豫間,鬼谷先生看他的樣子,早知其心意,於是笑著對他說:“你時運已到,為什麼不下山,求取富貴?”

龐涓一聽,正中下懷,跪請道:“弟子正有此意。只是不知此行是否順利?”

鬼谷先生說:“你去摘山花一枝。我為你占卜一下。”

於是,龐涓就去找山花。那時正好是六月(陰曆)炎熱的天氣,百花都開過了,左轉右轉找了半天,只找到一莖草花。他連根拔起,正想拿去給師父,轉念又想:“這花柔弱不禁的,不算好花。”就扔到地上,又去找了一圈,可奇怪的是沒找到任何其他花。他只得回來把先前那莖花撿起來藏在袖子中。

龐涓回來告訴鬼谷先生:“山裡沒有花。”

先生說:“既然沒有,你袖子裡是什麼?”

龐涓看不能隱瞞,只得把花拿出來。花離開土,又在太陽下好長時間,已經半蔫了。

鬼谷先生問:“你知道花的名字嗎?這叫馬兜鈴,一開就是十二朵,這是你走大運的年數。採於鬼谷中,見太陽而蔫萎,鬼傍著委,預示你發跡一定是在魏國。”龐涓暗暗稱奇。先生又說:“但你不應該欺騙人,他日一定會因為欺騙別人的事,被別人欺騙,不可不戒啊。我有八個字,你應當記住:‘遇羊而榮,遇馬而瘁。‘”

龐涓再拜說:“我老師的大教誨,怎敢不牢記在心。”

道家人物鬼谷子:從兩朵花中看出徒弟的命運

鬼谷子(圖片:〔明〕洪應明《仙佛奇蹤》插圖)

臨行時還是孫臏送龐涓下的山。龐涓說:“我與兄有八拜之交,發誓同富貴,此行如果得到提拔升遷,一定會舉薦我兄,同立功業。”

孫臏問了一句:“我弟這話是真的嗎?”

龐涓答:“我如果說假話,一定死在萬箭之下。”

孫臏說:“多謝厚情,何須再次發誓呢!”兩人揮淚而別。

龐涓先來到了相國王錯家,與王錯大談兵法。王錯很感興趣,就把他推薦給魏惠王。龐涓入朝的時候魏惠王的御廚剛好把蒸羊肉端到惠王面前,惠王拿起了筷子。龐涓心下竊喜:“我老師說的‘遇羊而榮’,這沒錯了。”這時,惠王看到龐涓一表人物,放下筷子,迎了上來。

自此龐涓平步青雲。此不詳述。

回頭說,墨子遨遊名山,偶然路過鬼谷,就來探訪老友鬼谷子。見到孫臏,兩人相談甚歡,就問他學業已成為什麼不出去成就功名,埋沒在山中。墨子聽孫臏說和同學龐涓有約,還在等著他推薦,就自告奮勇去魏國探聽龐涓的虛實。

墨子來到魏國,看到龐涓自恃其能,大言不慚,知道他沒有引薦孫臏的意思,就直接求見魏惠王。惠王早聞墨子大名,下來迎進去請教兵法。墨子只簡略一說,惠王聽後大喜,想把墨子留下來。墨子就推薦了孫臏。

惠王問:“孫臏是向鬼谷先生學的,和龐涓是同學,您說誰更勝一籌?”

墨子答:“孫臏與龐涓雖是同學,可是隻有孫臏獨得祖先秘傳,全天下都沒有對手,何況是龐涓呢?”隨後辭別了魏惠王。

魏惠王召龐涓來問,說孫臏獨得孫武的秘傳,天下無比,為什麼不為惠王召他。龐涓自然回答得有理有據,說考慮到孫臏是齊國人等等。惠王說:“士為知己者死。難道非要本國人才可用嗎?”龐涓看惠王心意已決,於是就說自己寫封信給他,心下卻盤算:魏國的兵權,現在只在自己一人手上,孫臏到來,一定會奪寵,但是魏王有命,不敢不依,等他來了再想些計謀害他,阻擋他受到重要。於是龐涓寫了一封信呈上給惠王。

魏惠王準備了駟馬高車,黃金白璧,派人帶著龐涓的信直接奔鬼谷聘請孫臏下山。

在鬼谷中的孫臏,早就聽說師兄龐涓在魏國很受魏王的器重,心裡也是羨慕不已。剛好收到師弟龐涓的信,邀請他一起輔佐魏王,心中甚是歡喜。忙把信呈給鬼谷先生。

鬼谷子知道龐涓已走了時運,得到重用,現在寫信來取用孫臏,可信中卻連一句問候老師的話都沒有,是個刻薄忘本之人,不足計較。但又知龐涓生性驕妒,孫臏如果去了,必會勢不兩立。想不讓孫臏去,又見魏王鄭重派了來使,孫賓自己已經行色匆匆,不好阻擋。於是就讓孫臏找枝花來,為他占卜吉凶福禍。

當時,正是九月(陰曆)秋意正濃的時候,鬼谷先生的几案上,擺著一個花瓶,瓶裡養著黃菊一枝。孫臏聽師父要自己去取花一枝,看到這枝黃菊,就把菊花取出拿給鬼谷先生看,意思是,就以這枝花來算吧,隨後又把花插入瓶中。

道家人物鬼谷子:從兩朵花中看出徒弟的命運

於是鬼谷先生對孫臏說:“這枝花已經被折斷,不完好了,但菊花性耐歲寒,經霜不壞,雖有殘害,不算大凶﹔令人高興的是,它是被供養在瓶中,被人喜愛看重(預示著將來孫臏受到殘害時,會有人愛惜保護)。花瓶是金屬鑄成的,屬於鐘鼎一類,預示你最終會走出困境,名聲大震。但此花再經提拔,恐怕一時不能得成心意。你仍舊把它放回瓶中,預示你的功名,最終成在故土(齊國)。我為你改一下名字吧,可圖進取。”

這時候的孫臏,叫做孫賓,鬼谷先生斷完他的前途之後,在孫賓的賓字左邊加了個月,成了孫臏。這就是說,當時鬼谷先生就已經知道孫臏將來會受臏刑,只是天機不可洩漏。果然,孫臏的命數正如老師鬼谷子說的那樣,十分準確。

臨行時,鬼谷子又給孫臏一個錦囊,吩咐到最緊急的時候,才可開啟看。孫臏拜辭了老師,跟著魏國使者下山,登車而去。

到了魏國,孫臏被師弟龐涓陷害,剜去了膝蓋骨,臉上刺了字。不過,龐涓為了得到孫子兵法,一時沒有殺孫臏。到此時孫臏都還相信龐涓欺騙他的一切,感謝龐涓幫助他沒有被魏王所殺,自己成為廢人一日三餐受龐涓供養還心裡頗覺過意不去。後來服侍孫臏的一個龐涓的奴僕看到孫臏無辜被冤枉,可憐他,聽到寫完兵法後孫臏就會被殺掉,於是悄悄告訴了孫臏實情。

孫臏大驚之餘,左思右想尋求脫身之計,突然想到老師鬼谷先生臨別時的話,拿出錦囊開啟一看,原來是黃絹一幅,上面寫著“詐瘋魔”三個字。孫臏裝瘋賣傻到吃屎咽尿睡豬圈的地步 ,龐涓才讓他自行瘋到市井,還讓人報告他每天在哪裡,心裡都放心不下。無論如何,世人知道了,龐涓的這個孫客卿瘋了。

恰巧此時,墨子游歷到齊國,他的一個弟子禽滑從魏國回來,墨子問起孫臏的情況,才知這事,感嘆自己推薦他卻害了他。於是墨子把孫臏和龐涓的事告訴了齊國公子田忌,田忌又告知齊威王,決定把孫臏迎回重用。其威王採用了田忌的計謀,派人去魏國進獻茶葉,禽滑裝做從人隨行。最後在禽滑一干人的幫助下,孫臏得以成功逃脫。

孫臏和龐涓就在兩個大國爭戰的背景下,因彼此的仇怨展開了多年的殊死搏殺。

孫臏和田忌在齊國先受重用,後又受齊國某人嫉恨,此人被龐涓收買,想再害田忌、孫臏,直到齊威王薨(hōng,君王死之意),齊宣王即位,再召來重用,等等,皆略去不表。

就說最後,終於在馬陵道這一戰中,鬼谷子的預言成真。

魏國龐涓和太子起兵伐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用計攻魏救韓,龐涓不得不返回救自己的國家魏國。孫臏算好龐涓人馬日暮會到達兩山之間的馬陵道,在此設下埋伏。道兩旁樹木嚴密,孫臏都讓砍倒阻在路上,只留下絕大的一株,面向來路方向的樹身砍掉樹皮變白,用黑煤寫上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橫書“軍師孫示”。又吩咐埋伏的人:“看到樹下火光起時,一齊放箭。”

龐涓來到馬陵道時,恰好日落西山,又無月色。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進前。龐涓叱說是齊兵害怕魏軍跟蹤其後,所以設了此計。他正想指揮軍士搬開木頭打通道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但光線昏黑難以辨認,於是命令兵卒取火來照。眾軍士一齊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說:“我中孫臏之計了!”急忙叫軍士速退,話音未落,伏兵望見火光,萬弩齊發,箭如驟雨,軍士大亂。

龐涓身帶重傷,料不能逃脫,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我恨沒有殺掉這個剜掉膝蓋的人,竟然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隨即拔劍自刎而死。

龐涓的結局是死在馬陵道,這驗證了鬼谷子讓他記住的“遇馬而瘁”,也應驗了自己發的誓言:“我如果說假話,一定死在萬箭之下。”

道家人物鬼谷子:從兩朵花中看出徒弟的命運

下面再補充一個細節。龐涓因要孫臏寫出孫子兵法,而沒有立即殺掉孫臏。兩人一同求教於鬼谷子,怎麼學的不一樣呢?是老師有偏愛,教的不一樣嗎?我們回頭看看。

龐涓下山時,是孫臏送的。孫臏與師弟揮淚而別,回去後臉上還有淚痕。

鬼谷先生看到問:“你可惜龐涓的離去嗎?”

孫臏回答:“同學之情,怎能不珍惜?”

先生問:“你看龐涓的才能,勝任大將嗎?”

孫臏答:“接受老師教誨那麼長時間了,怎麼不能?”

先生說:“還完全不能,還完全不能。”孫臏大驚,問原因,鬼谷先生不回答。

第二天,鬼谷先生對眾弟子說:“我夜間厭惡聽到老鼠的叫聲,你等輪流守夜,為我驅趕老鼠。”輪到孫臏守夜的那晚,鬼谷先生從枕頭下拿出了自己已經加註的孫武的《兵法》十三篇,講述了它的來歷,說用兵的全部秘密,都在其中,還沒有輕易傳授給其他任何一個人,先生說:“現在看你心術忠厚,特地拿給你。”

孫臏講自己少失父母,遭國家變故,家族離散,雖然知道祖父有此書,從沒人傳授過,還問:“我師既有註解,怎麼不一起傳給龐涓,獨傳給我?”

鬼谷先生答:“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龐涓並非佳士,怎可輕易給啊!”

於是孫臏把書帶回臥室,晝夜研讀。三天後,鬼谷子要回了書,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漏。

鬼谷先生高興的說:“你用心如此,好像你的祖父還沒有死啊!”

筆者感慨,修煉界有句話,叫做“師父找徒弟”,而不是人世間看到的徒弟找師父,從這個故事中可見一斑。

很多古代的東西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看來也有這個原因,可能是那些師父們找不到能夠承載他們一門東西流傳的具備大德之人。看看這人世間因嫉賢妒能演繹的這一場場害人害己的戲,好像從來都沒有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