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百姓為什麼要砸狄仁傑的祠堂?他們真那麼痛恨狄仁傑

大唐百姓為什麼要砸狄仁傑的祠堂?他們真那麼痛恨狄仁傑

很多人對狄仁傑的瞭解,是透過偵探系列電視劇《神探狄仁傑》得來的。

的確,狄仁傑是一個斷案如神的高手。他曾在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為大理丞,掌管國家刑法大權,公正廉明,執法如山,明察秋毫,英明善斷,到任僅一年,就判決了以前積壓的幾千件案子,牽涉到一萬七千人。案子判決結束,沒有一人喊冤,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

但狄仁傑不僅僅是一個斷案高手,他實在是一個“完人”的標本,是後世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他剛正不阿,敢於犯顏上諫,直陳己見;他是文人出身,卻有統兵御邊,有效地阻擋了突厥、契丹對邊疆侵擾;他勤於吏職,愛民如子,每到一地任職,就造福一地,政績卓著,老百姓在他活著時候就為他建造了生祠,幾乎他任官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老百姓為他修建的祠堂……當然,他最為後世史家所瞻仰的,就是有“復國大功”,勸諫武則天還政於唐。

狄仁傑早年到寧州任職,著力嚴懲地方貪官汙吏,安撫民心,治理寧江(也叫九淩河),勸農植桑,大力發展生產,又推行積極的民族政策,撫和戎漢,短短一年時間,寧州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後來狄仁傑被朝廷提拔為冬官(工部)侍郎,寧州百姓依依不捨,哭聲遍地。

狄仁傑離任之後,州民在城西廟嘴坪立了一塊“狄公德政碑”。

越王李貞是李唐宗室,不滿武則天篡位,他在擔任豫州刺史時,起兵造反。

李貞事敗後,有五千多豫州州民遭受到了武則天的血色清洗,將要集體處死。

大唐百姓為什麼要砸狄仁傑的祠堂?他們真那麼痛恨狄仁傑

前來出任豫州刺史的狄仁傑心急如焚,不顧律令森嚴,毅然寫了一份《奏從越王舉兵詿誤免死表》,將這些人保奏了下來,被改判為流放,遷徙豐州(今內蒙古河套西北)。

這些從鬼門關上回來的流徒行經寧州,寧州父老告訴他們:“你們能大難不死,正是我們狄公冒死相救所致!”

流徒們聽了,全都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寧州百姓所建“狄公德政碑”之下放聲大哭。

從此,後世又將寧州的“狄公德政碑”稱為“梁公墜淚碑。”並在立碑處加建了一座“狄梁公廟”。

後世凡到寧州做官者,無一不去“狄梁公廟”前祭祀。

宋范仲淹知慶州時還親自撰寫了狄梁公的碑文,對狄仁傑的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揚。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府趙鳴喬還自籌經費,重修了“狄梁公廟”。

後世還在寧州建起了“狄公祠”,其中狄公祠的“梁臺雪霽”被譽為慶陽府八大勝景之一。

狄仁傑因為觸動朝廷權貴的利益,不久被撤去豫州刺史之職,先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接著又貶為彭澤令。

彭澤正遭受饑荒,狄仁傑不管自己的處境險惡,向武則天上《乞免民租疏》,為百姓請命,為百姓申請賑災,同時也積極組織生產自救。

渡過難關後,狄仁傑革新吏治,,勸課農桑,鼓勵生產,把彭澤地方的經濟搞得蒸蒸日上。

彭澤縣人民感其恩德,集體自願捐錢捐物,為狄仁傑建立了一個生祠堂,把狄仁傑當神來拜。

唐朝末年,詩人皮日休到此看到狄公祠香火還是很旺盛,大為驚歎,作《狄梁公祠碑》。

契丹入侵,河北騷亂,武則天起用能人狄仁傑任魏州刺史。

大唐百姓為什麼要砸狄仁傑的祠堂?他們真那麼痛恨狄仁傑

狄仁傑到了魏州,不但協助官兵趕走了契丹兵,還推行“緩賦寬役,勸農課桑”政策的進行積極治理,使百姓安居樂業,且倉廩充實。

武則天欣喜之餘,升狄仁傑為河北安撫使。

魏州吏民戀戀不捨,在魏州城西南不遠處(今大名縣城東五里)為狄仁傑修建生祠一座,相約每年歲首來到祠堂,獻上豬羊美酒,為他祈禱祝福。

就是這座由魏州百姓親手建造的祠堂,在若干年後,又被魏州百姓親手所拆。

魏州百姓並不是痛恨狄仁傑本人,而是痛恨狄仁傑那個不成器的兒子狄景暉。

狄景暉在狄仁傑去世後,曾擔任魏州司功參軍,貪婪殘暴,禍害一方。

百姓一怒之下,恨屋及烏,就把祠堂搗毀了。

不過,隨著時光流逝,到了晚唐,百姓對狄景暉的劣跡漸漸淡忘,仍然感念狄仁傑清正為民的恩德,又把狄仁傑祠堂重新修建了起來。

即使時光已經過了千餘年,在現大名縣城東五里,金大公路南側,依然樹立當時人們修建的狄公祠碑。

正所謂,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誇獎;金碑銀碑不如群眾的口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