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平邑這位耄耋老人讓60多個子孫懂得孝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 明

10歲時,劉家蘭來到婆家,挑水砍柴,洗衣做飯,本應逐光嬉戲的年紀,卻早早擔起家庭的重擔。命運的清苦被時代的進步拯救。從童養媳到家族長者,劉家蘭感嘆於當今物質生活的富足,更得意於她膝下64名子孫,以其為榜樣,把尊老愛親的家風傳了下來。

草木灰洗衣

早早擔起家庭重擔

山裡人的日子過得悠長。從臨沂市平邑縣流峪鎮另一個山溝“嫁”到少山前村孟家,劉家蘭已經在這裡度過了近80年的時光。歲月悠長,辛酸嚐遍。

1942年,10歲的劉家蘭來到孟家時,還不能完全理解“童養媳”含義,只知道以後要在這個陌生家中生活。這是個只有母子相依的家庭,她來到這裡要早早承擔起家庭重擔。

謹小慎微。如果劉家蘭瞭解這個詞的意思,一定會用來總結來到孟家時的狀態。婆婆的眼神、語氣,是指揮棒,劉家蘭要學會觀察。

革命烽火燎原的年代,山裡人日子清苦,那個時候人們普遍沒有見過洗衣粉。草木灰是僅有的洗衣用料,10歲的劉家蘭要抱著全家衣服下到山溝淘洗。汗流浹揹回到家中,婆婆翻著溼漉漉的衣服皺起眉頭。粗布粗衣就著草木灰洗起來是個體力活,纖細的臂膀只能勉強把衣服揉搓一遍,草木灰去汙能力有限,衣服洗不乾淨很正常。看到婆婆眉頭一皺,劉家蘭趕緊紅著臉到灶下再抓一把草木灰,把衣服攤到石板上再揉搓。

除了家務活做不好可能換來打罵,言談舉止不到位也容易被苛責。劉家蘭說,婆婆從外回來要主動上前問好、端茶倒水,長輩說著話不該插嘴的時候一句話不能說,這樣些規矩都是她用一次次教訓總結出來。

16歲時,劉家蘭正式與丈夫結婚。直到他們的大兒子成婚後,她才不再因瑣事挨婆婆打罵。

撫養10個孩子

照料臥床婆婆三年

劉家蘭的丈夫是家中獨子,在他們結婚那個時代,人丁興旺是每個家庭樸素願望。她和丈夫先後生育了11個子女,其中一個女兒因病不幸夭折。

瘠薄的山嶺地,讓這個十幾口人的家庭捉襟見肘,劉家蘭最要緊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女們吃上飯。

“那個時候我已經嫁過來了,這個家真是窮得不像樣。”大兒媳徐瑞蘭說,孟家人口多,只有3間堂屋、2間東屋,她結婚新房在東屋,草屋頂露著縫,外面下完雨裡邊還得滴答好一陣。一年到頭“無糧窩頭”是主要食物,那是一種用地瓜秧曬乾碾碎後按照窩頭樣子蒸熟,只有極度飢餓才能嚥下去的食物。為數不多的地瓜幹,到了孩子手裡生吃起來就像餅乾一樣香甜。只有過年的時候,全家人才能吃上一頓蘿蔔餡的水餃解饞。

言傳身教,平邑這位耄耋老人讓60多個子孫懂得孝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家蘭(左一)的養老房與大兒子家緊鄰,拉家常是常伴的時光

口糧不夠吃,劉家蘭有時得拿家裡好的地瓜幹,去別村兌換成分量更多的次品。“婆婆當新媳婦時吃了不少苦,我剛過門,她不忍心看著我也跟著受苦,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日子好一些。”徐瑞蘭介紹,淘換來糧食後,劉家蘭偷偷挑出好一點的煎餅或地瓜幹送給她,剩下的留個其他人吃。

既要周全成婚子女的日子,還要餵飽未成年子女,婆婆又逐漸年老。從童養媳熬成婆婆,劉家蘭的日子並沒輕快。上世紀80年代初,劉家蘭的婆婆患病臥床,前後長達3年。她的丈夫也積勞成疾,患上脈管炎導致右腿截肢。

“她不記仇,沒因為上面的老人不能動了就不管不問,報復年輕時她進到這個家受的罪。”徐瑞蘭說,劉家蘭常對子女唸叨她婆婆好的一面,比如家裡雖然窮但對過路討飯更窮的人傾力相助,甚至連家裡僅有的一件新薄襖都拆成兩件,送了出去;比如公道、正直,日子再苦也不偷不搶,憑自己的能力吃飯。她把婆婆當自己的親孃一樣看待,養老送終,讓其體面地安詳離世。

四世同堂和傳家

感懷歲月激勵後輩

又是一季金銀花收穫的季節。7月初的平邑,鄉鎮集市上遍佈金銀花收購攤販。在這個清朝時就已形成中藥材集散規模的金銀花之鄉,得益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政策,這些或白或黃的花蕾成為了致富花。

言傳身教,平邑這位耄耋老人讓60多個子孫懂得孝德

生活的富足讓劉家蘭的晚年得意安享。少山前村東南處的一個小庭院裡,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她,舀一瓢水,澆一澆盛開正豔的各色草花,不用再為柴米油鹽發愁。歲月的磨礪並未給她帶來過重的痕跡,雖然已經89週歲,她的身體仍很硬朗,除了有些耳背需要大些聲跟她說話,生活起居她完全是自

己照料。

劉家蘭的子孫已傳衍到曾孫輩,四世同堂中與其有血緣關係的達64人。除了期望他們在和睦相處中各自有所成就,劉家蘭最大願望是儘快看到玄孫一輩的到來。

耳濡目染中,子孫們發自心底敬佩劉家蘭的為人和孝道。“這種敬佩轉化為傳承就是這麼一大家子人從來沒有發生過矛盾,小輩們都順其自然地把尊老愛親作為長情。”劉家蘭外孫張華偉說,在外親人最思念的就是他的姥姥,常常想念她用一口地道的平邑話教育和囑咐子孫們做好人、立志向。子孫們也是各盡所能表達對劉家蘭的孝敬,有的每趟回家都要帶來禮物,有的時常帶她出遊,看山外的世界和風景。

多年前,村裡開展首屆好媳婦好婆婆評選,劉家蘭的大兒媳徐瑞蘭光榮入選,成為當地家風傳承鮮活例項。“後輩們上門看望她,她總喜歡先念叨以前的不易,再對比眼下生活條件好,後輩們能聽進去。”徐瑞蘭說,俗語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婆婆劉家蘭就是他們一大家子中最珍貴的寶貝。

言傳身教,平邑這位耄耋老人讓60多個子孫懂得孝德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