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甜寵劇"不能只是一副好皮囊

近來,一些被稱為“甜寵劇”的作品,在播放平臺和網際網路客戶端上開始流行。所謂甜寵劇,一般都是圍繞情感糾葛東拉西扯,陰差陽錯,又甜又虐,全程酥麻。其“小清新”的情節設定比較簡單和套路化,甚至看起來有點幼稚和搞笑,但是劇中選擇的演員尤其是主角演員的顏值都非常高,事業線和感情線都非常亮眼,舞美、道具和服裝也“畫風清奇”,特別講究。

一般情況而言,這類甜寵劇大多不惜血本,投資不菲,花樣百出,也能夠吸引一些觀眾中的“顏控黨”追捧,因而各類播送平臺爭相賽甜比寵,飆甜爭寵,撩甜攀寵,但是熱鬧歸熱鬧,因為內涵單薄,邏輯混亂,情感蒼白,再加上內容的離奇和陳舊,近來還是在業內業外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一位著名演員直接批評甜寵劇“沒有價值”,是“文化的倒退”;另一位著名演員更是直言不諱,斥責甜寵劇“內容空洞和型別化”。筆者雖非影視界人士,但是從吃瓜群眾的角度來思量,我也總有些淡淡的憂慮在心頭盪漾:如果燒了好多錢的甜寵劇,最後只是一副好皮囊,就實在太可惜了!我在網路直播平臺連續收看了幾部呼聲頗高的甜寵劇,確實有點想說幾句話的衝動。我感覺這些劇目的宣傳聲勢雖然很大、關注度也很高,但是盛名之下,卻其實難副。

每部劇分開來看,取景很漂亮,舞美很精美,場面設計很炫目,小蘿莉和小鮮肉演員們的表演也是有板有眼,中規中矩,不時有些小亮點,然而劇情的發展卻大都令人遺憾地生硬和牽強,情節推進顯得疙裡疙瘩、矯揉造作,看起來很假。在劇情中看不到男女主角心靈成長的具體細節和任何鋪墊,只是在硬性設定和拼湊的段落裡蒼白遊走和突兀尬聊,貌似高深,實則爛俗。

電視劇本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直很有觀眾緣。那些惹人喜愛的男女主角就像本色的娃兒妮兒,可是到甜寵劇裡則變得珠光寶氣起來,嗲聲嗲氣起來。貼近的是有錢有閒的粉絲,反映的是在賓館裡編出來的生活,瞄準的是粉絲口袋裡的錢和各種各樣的獎……看這些連綿不斷、多級推進的小甜劇,就彷彿品嚐一串廉價的糖葫蘆。吃的時候需要不時吐核,吃完了回味,留下的是油膩的甜、濃厚的酸、沉重的澀和單薄的苦。張炎在《詞源》中批評宋代詞人吳文英“詞如七寶樓臺,炫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其實如今霸屏和爆款的這些所謂甜寵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如七寶樓臺,空洞浮華,外強中乾,令人搖頭和苦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不違反相關法律,投資方花自己的錢,願怎麼花,就怎麼花,哪怕真把白花花的銀子往水裡打水漂,只要人家玩得起,別人也沒有什麼理由來說三道四。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些甜寵劇是要用來播放的,其中一場場豪華排場的視聽盛宴背後所隱含的驕奢的“暴發戶”心態,以及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還是應該引起我們的一些反省和警惕。希望過去那些和老百姓的心貼得很近的影視形象,還是趕緊回來吧,別再扎堆炫富煽情,別再一哄而上賣俏賣腐了。把脈甜寵劇,筆者有以下幾點小建議:

第一,增加辨識度。故事的雷同,人設的單一,甚至劇名的類似,都是這類甜寵劇的致命傷。藝術創作畢竟不是批次生產,以流水線的心理來扎堆製作的作品,可能會在市場中分一杯羹,卻無法用經濟規律替代藝術規律。沒有個性的粗製濫造和審美疲勞,失去的不僅是收視率,還有觀眾的寶貴的信任。

第二,貼近新時代。要反映新時代的社會,從紮根人民、深入生活中汲取靈感,開掘鮮活生動的感人故事,而不是拼盤一樣東拼西湊,紙上談劇。

第三,倡導高格調。思想膚淺、內涵乾癟,是甜寵劇的一大通病。沒有正確的導向,甚至迎合某些觀眾的陰暗心理,傳遞某種不良的思想傾向的作品,就像死魂靈卻穿著金縷玉衣,看起來很美,但是一身腐臭,沒有體溫和呼吸。

第四,釐清邏輯線。劇本創作方面,需要下些大的力氣進行推敲。一些甜寵劇思維混亂,留下邏輯缺陷,甚至人物關係隨心所欲,故事脈絡生硬粗糙。

……

想提的建議其實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便再一一列舉了。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甜寵題材並非創作禁區,舞美追求、顏值要求等等也都不是壞事情。希望甜寵劇在追求製作精良的同時,把自己的思想高度、藝術質量和創新追求也同步提升起來。一言以蔽之:不能在體量上堆出了海拔,在價值和營養上卻仍然只是一片窪地。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