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在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看過的高達動畫裡最難看的是哪部?

我一定毫不猶豫的回答是

《種命(seed destiny)》

,而且一定會說真·飛鳥這個角色的操作簡直令我窒息,

完全不考慮後果的腦回路加上看起來牛的不行其實到處被人當槍使的性格,簡直就是seed版二柱子。

確實,已經脫離高中時代的我當然可以對還只有16歲的他評頭論足、嗤之以鼻,多年之後,當我再回顧這部動畫的時候(這麼辣雞的動畫你居然還會看第二遍?),

我卻在那份偏激和衝動背後看到了不甘、叛逆,看到了想要迫切獨立卻能力不足,想要獨立思考卻只有半吊子水平的懊惱。

所以如今的我雖然依然不能認同飛鳥的做法,

但卻理解了他的行為。

而本期我們要談的動畫,在本質上和《種命》非常相似——

《天氣之子》。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天氣之子》於2019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BD於2020年5月27日發售,B站於2020年7月21日開放了web版放送。

所以我寫這篇推送的時候,只要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應該都看過了。

故事講述了天氣氣候時而平和時而狂暴的時代,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少女相遇,“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故事。

製作上還是經典的新海誠式作畫,敘事上還是新海誠常用的單個角色獨白推進故事,音樂方面……也確實沒什麼太多可以談的。

而最終這部電影與三年前《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不同,

評價呈現非常明顯的兩極分化,

這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首先宣告一點我對故事的結局並沒有什麼異議。

如果有人覺得男主或者女主的做法是自私的話,那我不知道他們如此擔心自己的安全算不算另一種自私。

生命與生命之間本就是無法比較的,又何談對錯呢?

盲目的推崇結果主義的道德並不可取,

為了使得集體的幸福,或者生存最大化犧牲單一個體的行為,從結果上來看似乎並沒有錯。

但很顯然,不是每一次這樣的犧牲都符合社會的道德準則。

畢竟,陽菜也不是自願成為“晴女”的不是嗎?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不過雖然我對這個結果沒有異議,也能理解男主的行為。

但我並不認為新海誠這次和上次君名一樣講了一個優秀的故事。

首先我希望各位能夠先排除畫面對故事劇情的干擾,很多人在看新海誠之前的作品的時候,最後只會留下一個

“一部畫面唯美”

的電影的印象。

究其原因,是因為新海誠講故事的能力十分單薄,

而同時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適合新海誠那種留白式的故事表現手法,

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是新海誠的

《秒速5釐米》,

《言葉之庭》

很顯然並不成功。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那麼《天氣之子》這次表現如何呢?

我覺得新海誠這次想表達的主題是

“純粹”

,一位來自他鄉的少年,因為受不了家庭暴力而逃了出來,隻身來到東京,與女主相遇併產生羈絆,最終為了追求真愛放棄了一切。

男主在故事中的幾乎所有行為都是單箭頭的,也就是所謂的“想到什麼做什麼。”

新海誠想表達的應該是年輕人渴望獨立,渴望自由,可以一直追求自己想做的事,為了自己的摯愛可以放棄一切的這種純粹的情感。

而故事中所著重表現的也是如此,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

一定會受到10-20歲,尤其是15-20歲的觀眾的強烈追捧。

畢竟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是屬於他們的時代的他們的情感,只有他們才最有共鳴,最能感同身受。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那麼,對於那些剛走出青春的青年男女,這部電影的觀感又如何呢?

很多剛走出青春的觀眾覺得這部電影男主這種直線型的腦回路太過幼稚,

就像一個得不到糖一直在鬧的小孩子一樣,而女主也沒什麼主見,似乎男主說什麼她聽什麼。

不過我覺得各位對男主印象很差,究其原因,是因為男主從沒有正視過矛盾,而是一直在逃避。

受不了家暴,逃來了東京,被警察盤問第一時間想到的也不是解除誤會,而是在東京的街頭狂奔,最後甚至還捎上了女主一家子一起跑路。

一個人的腦回路可以直,但遇到問題只是一貫的逃避,這就不是直率了,而是懦弱和膽怯。

我不認為青春題材的電影就一定要展現出一個年輕人渴望成熟而受限於自己的不成熟最後撞得頭破血流的內容,

但只是這樣以為的逃避,也是不可取的。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當我們走過青春之後,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回憶青春的時候,去回憶一下年輕人到底幹了什麼,恐怕只能得出如下的結論:

SB、無聊、不明所以。

而這些東西尚處在青春的年輕人是不會接受的,即使會接受,也不會去在意,

畢竟我這一生只能SB這一回啊,等到成年之後再聽別人說你傻逼怕不是連味道都變了。

其實我覺得新海誠原本想表現的,正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須賀圭介,大叔)去審視年輕時的我們到底做了些什麼,這點從故事最後的高潮部分可見一斑。

我曾問過幾個和我年紀相仿的觀眾對於天氣之子高潮部分的看法,很多人都覺得最後的高潮部分很可笑,

而這種“可笑”如果真讓尚在青春時期的年輕人去品味,其實很難品出其中的韻味的,

只有已經成年的青年男女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五味雜陳。

就像阿拉垃圾君在《終物語》中終將要與自己的“青春”(忍野扇)告別一樣,

能夠讓剛走出“年輕人”的我去緬懷的東西,正是這些莫名其妙、啥都明白不過來還裝作自己很成熟的客觀事實。當然我所緬懷的不是事實,而是浪漫。

可惜,新海誠並沒有把這點很好的體現出來。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總的來說,

如果你正處於15-20歲的青春時代,相信你一定很適合這部電影。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剛走出青春時代的青年人,這部電影的觀感可能就要打一些折扣了,

不過如果你不是一位願意把高中時代的黑歷史徹底埋葬的人,

而是一位願意時而不時品品學生時代的瘋言瘋語的人,我相信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起碼我看到最後男主可以不顧一切的追求真愛的時候,心中是有一絲羨慕的。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需要抓住的是現在和明天,並不需要考慮到更加長遠的未來,這是正確的,這是隻屬於他們的浪漫,也正因如此,他們才不會墨守成規,才會在《輕音少女》、《吹響悠風號》、《中二病》這樣的故事中得到滿足和快樂,而天氣之子,也是如此。

所以,為什麼要看不起小學生呢?

他們是我們的掘墓人,他們是我們的繼承者。

我是小翼,我們下期再見。

相比《你的名字》一邊倒的盛評,《天氣之子》為何評價兩極分化

(作者暗影の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