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尋找自己人生的支點

幾年前的一箇中午,我在校園裡的黑板上給學生寫勵志之言,寫到了“靜”字,就隨手寫下這樣幾句:“靜是一種高貴品質,靜是一種至高境界,在“靜心”中孕育智慧,在“靜氣”中汲取營養,青春年華,把握機會,靜以修身,志向遠大。”恰逢關工委一位老先生到我校視察工作,看到“靜”字,忍不住感嘆:“這個字好啊!能做到這個字卻是不易啊!”

是的,“靜”字內涵豐富,境界高遠,擁有一顆寧靜之心彌足珍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那是因為他面臨多難選擇,心神不定。諸葛亮高臥隆中,卻能“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那是因為他已經確定了人生目標,不再受其他的干擾。正如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到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後自然“有定”,當我們確信自己作出了明智而清晰的選擇,才能像最勇敢的戰士那樣“堅守陣地”,不捨不棄,比如我們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應當堅定地做“教育的守望者”。

“有定”自然“能靜”。教師職業的性質和準則促使我們在俗世洪流中永葆一顆淡然安寧之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尋求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找到職業幸福,心態就會不驕不躁,淡定從容。

“能靜”自然“能安”,“能安”自然“能慮”,“能慮”自然“能得”,只要我們堅定了自己的目標和選擇,就能安心樂意做自己喜歡的事務,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一一想辦法解決,只要有了正確的思路,適當的方法,收穫自然而然就有了。

做一件事,靜心才能做到圓滿。行走在教育的百花園,首先要靜心傾聽,傾聽別人的教導和鼓勵,傾聽別人的指責和不滿,還要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傾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反饋;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地革命》一書中就是這麼說的。

其次要靜心做事,排除雜念,心無旁騖地讀書、學習,讓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實踐,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說:“一個人的成長=經驗+反思。”經驗從何而來,自然是從做事中來,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紮根課堂,學生為本,善於根據自己的教學,不斷總結與思考,踐行與創新。教育的日常是瑣碎而複雜的,需要耐心面對,細緻規劃,無論對於教師還是學生的成長來說,“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因為那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

再次要靜心等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同於高速公路,不太贊成教育總要高效的說法,因為教育的成效有時並非短期內能看得到,更不能單純地用分數來衡量,我們常常會說“靜等花開”,那是因為每個孩子的花期不盡相同,他的才華不一定在學生時代都能顯露出來,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數。所以,比較贊同一位老師的觀點,如果可能的話,我們要對所教學生進行追蹤調查,看一看十年二十年後他們的狀況如何,那才是教育的真實效果。

平心靜氣做細小事,寧靜致遠顯大情懷。教育需要慢慢來,願我們都能去除浮躁心理,老師和學生一起,靜心,尋找自己人生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