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文/圖 王遠昌 Text/ Wang Yuanchang

魯迅一直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犀利的雜文著稱,寫出的多是口誅筆伐的文字,唯有寫到故鄉“外婆家、看社戲、百草園”時,方看出幾分柔情。如今,這裡依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是魯迅最柔軟、最天真無邪的記憶,因此一直廣受世人關注與嚮往。每逢“六一”前後, 人們都帶著孩子或舉家、或結伴遊歷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以及百草園般的江南……

近代大文豪魯迅的《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耳熟能詳的作品,每一篇都流淌在江南紹興這座古樸的城市裡。“六一”期間,孩童們紛紛走出“三味書屋”,徜徉在城裡郊外、山中水畔,嗅著大自然的花草芳馨,探尋著魯迅文章中那些動人的場景。

魯迅故里三味早讀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真是十里不同天。剛剛還是豔陽高照,走出紹興火車站時已是白雨跳珠亂入船。在解放中路上的一家老牌酒店辦理了入住後,撐傘來到位於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里,夏雨並未阻止人們造訪此地的熱情,來訪的大多數是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魯迅故里包括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等魯迅曾經生活過的古宅等,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走進魯迅故里,一條古色古香黑白色調的江南小巷由近至遠,河上的烏篷船,街邊的黛瓦粉牆,都彷彿訴說著歷史。

入口處,有一整版洋溢著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型浮雕,浮雕上鐫刻魯迅的半身像以及“魯迅故里”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魯迅故里佔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房舍多達百間。魯迅祖居,白牆黑瓦,前後房屋共三進,典型的紹興建築。魯迅於1881年9月25日就誕生於西梢間樓下。

孩子們到達之後都會直奔著名的“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壽鏡吾老先生開的私塾,魯迅12歲到17歲時在這兒就讀過。來到刻有“早”字的魯迅書桌旁,剛剛還興奮異常的孩子立刻認真地臨摹著。“不論學習還是做事,要珍惜光陰、勤奮讀書。”魯迅的告誡影響著幾代人,時至今日仍有他現實意義所在。

一直走到盡頭便是先生筆下令人神往的百草園,魯迅以此為素材寫下了著名的描述童年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的矮牆上爬滿了鬱鬱蔥蔥的何首烏,光滑的石井欄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彷彿長媽媽說的“美女蛇”就要從井裡出來,令百草園更增添些許神秘。對於看慣了高牆上四角天空的童年魯迅來說,百草園無疑是最美妙的樂園,魯迅把他的那份樂趣記入了文中,留給我們是雋永的回味。

從魯迅故里西面出來,還有一必去之地,那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中出現的咸亨酒店。除去它的名氣不說,那裡的菜餚確實味道不錯,到了紹興的人一般都會去那裡喝喝紹興老酒,回味一番孔乙己“竊書不算偷”的言論。

店內有一緊靠街面並與之平行的曲尺形櫃檯,上置木柵,中間擺著下酒的菜餚“過酒坯”。與街面垂直的櫃檯主要用來做買賣,也可供“短衣幫”站著喝酒。櫃檯前的堂裡是黑漆的木桌椅。咸亨酒店因孔乙己而著名的茴香豆是每桌必點的菜品之一,還有臭豆腐、梅乾菜扣肉都是酒店的招牌菜。酒店門外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長衫襤褸,瘦骨嶙峋,一碗黃酒一碟茴香豆,惟妙惟肖。品嚐完紹幫之後別忘了與他合張影。

魯迅外婆家的情景再現

“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或許是一種魯迅情結,我對他的外婆家、位於杭州灣的安橋頭村一直心懷嚮往。

由紹興火車站轉乘計程車,花53 元來到安橋頭村。滿目的白牆黛瓦,間或現代的二三層小樓,一派古今交融的江南風韻。街道兩側大小店鋪並不擁擠,牆上、竿上掛著臘雞、臘肉等,空氣裡充斥著黃酒的糯香和臘製品的鹹香。

乘著手搖的木船在安橋頭村的小河道,左轉右拐地感受一番,不經意間劃到一座已歷經滄桑的古石橋下,看到橋頭一緊閉院門的老宅,牌子上寫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魯迅外婆家”字樣。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意境頃刻間湧現在我腦中,這座橋就是安橋外婆橋。據見過魯氏族譜的祖輩口述,安橋頭建村始於北宋末年,當時這裡是一片茫茫海塗。山東魯蘭谷偕寧波門客丁仁泰來到浙江,從曹娥江對岸到這裡正須歇腳,天長日久,就在這裡搭茅屋,架木橋,定居下來,把木橋取名“安橋”,此村也就叫做安橋頭了,沿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由於江南的民俗民風在這裡完整保留,每年都有一些到這裡來感受冬至習俗和歷史的學者及遊人。魯迅外婆家的宅子分為前後兩進,前進是平房,中間有一個四方的小天井,青石板鋪成,這一小方天地在這個院落的中間顯得特別的寧靜雅緻,我想魯迅小時候一定在這個天井裡聽外婆講那過去的故事。兩側是廂房,陳列著一些有關魯迅與安橋頭民俗文化的圖片。後進則帶有閣樓。裡面整潔清靜,少年魯迅便在這裡讀書寫字,度過一個個快樂無憂的日子。

門前狹窄的水道僅容兩隻烏篷船相錯而過,聽村裡老人講魯迅小時經常坐著烏蓬船沿著這條水路來外婆家,結交了不少農家弟子作為朋友,一起偷豆子,看社戲,同時也感受到黎民百姓的苦難,為他以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礎。

魯迅筆下的社戲

“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地看起來,也自有它的風致。……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至今能夠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千年“春社”,即演社戲的地方少之又少。而在紹興城鄉卻保留下來。它不同於以臉譜形式示人的陝西社火,僅在農曆正月十五演出;也不同於盛行於江西娛神娛人的江西儺戲,一年僅春秋兩祭。紹興水鄉社戲從“春社”到“秋社”,年年有天天看,一年四季古老而充滿生機。這一深植於民間和 “草根”階層,正是文學巨匠魯迅筆下的 《社戲》,讓紹興乃至江南的百姓興奮數千年。

離市區20餘公里,翰墨飄香、山林掩映的蘭亭村,是書法聖人王羲之的故里,自古以來就有喜好社戲的傳統,還是遠近聞名的“書法村”。村民靠書法,過上了富裕生活,但再忙也不忘放下手中忙碌的書法行當,召集十里八村的親屬和朋友,暢快地喝足了黃酒,夜晚再到村裡臨時搭起的戲臺下,饒有興趣地觀看紹劇團進村演出。

傍晚時分,立在村中廟宇對面的戲臺模糊在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的戲臺,大幕隨著“噌噌噌,鏘鏘鏘”的鑼鼓聲漸漸拉開,前奏逐漸變得粗獷而高昂,拉開了整場戲的序幕,臺下的眼睛隨著節奏瞪起來,一同朝著舞臺掃去。遠處的群眾,聞聲快步趕了過來。約十分鐘隨著喊叫開場了,幾分鐘一個高潮,隨即引發一陣喝彩。似乎天天看天天有味道,演員們臺上演出,村民早已在臺下泡好了茶,酒熱臉紅,敞開外衣,和著臺上的節拍,想著賞心的樂事。看戲的人是很自由的,一邊喝著黃酒一邊悠哉遊哉地看著戲,再嚼上幾顆茴香豆,脆生生在嘴邊作響。幾分醉意,幾分激昂,幾分逍遙又幾分自在。由於紹劇方言為多,立在劇場兩側的電子字幕顯示的臺詞是普通話,憑藉字幕跟下來,就會漸漸品出味道來。社戲表現了老百姓原汁原味的生活,既古老又接地氣,在不經意間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

古時祭祀土地神的活動被稱為“社”,民間有個俗規,春秋兩季都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賀一年豐收。春社日指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今年為3月17日)。逐漸發展為以演戲來娛神祭社,稱為“社戲”。 水鄉社戲主要為老百姓喜歡的傳統紹劇、越劇、蓮花落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且這三個劇種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這一民間的主要娛樂形式永遠地保留並傳承下去,2008年紹興水鄉社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外稱其為東方藝術的“活化石”。

魯迅看了很多社戲,並把紹劇《龍虎鬥》中“手持鋼鞭把你打!”等許多戲中經典臺詞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顯然,他對經典傳統劇目,以及傳統劇目所傳達的“草根性”,瞭如指掌,感受深刻。唸白的風趣詼諧,通俗易懂,表演的幽默輕鬆,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紹興這土生土長的紹劇的又一特色。

夜晚,回望燈光中的戲臺,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景點攻略

最佳看點: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

行程推薦:魯迅故里精華遊: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三味書屋(壽家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魯迅筆下風情園——魯迅紀念館

魯迅故里全程遊: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三味書屋(壽家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魯迅筆下風情園——魯迅紀念館——長慶寺——土穀祠——恆濟當——靜修庵舊址——魯迅文化廣場——咸亨酒店

餐飲:到了魯迅故居,如果沒去過盡頭的咸亨酒家就點茴香豆喝喝黃酒,那是不完整的,價格比景區外的高些,卻很正宗。

購物:魯迅故里前有一條商業街——咸亨新天地,魯迅故里、魯迅紀念館、紹興民俗博物館、咸亨酒店,還有坐烏篷船的地方,都在這條街上,夠你玩整整半天的。

貼士

紹興的這些靈感適合6月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