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說起康熙皇帝,很多人非常的崇拜,算得上是真正的千古一帝。5歲的時候就早出晚歸,不論嚴寒酷暑,從未中斷。系統的學習治國安邦之道,認真研讀儒家經典。8歲的時候繼任皇位,國內局勢動盪,一切靠著當初先皇留下來的幾位輔政大臣。一直到了14歲開始親政,16歲的時候用智謀除掉了飛揚跋扈的鰲拜。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他當皇帝的時間在歷史上怕是最長的了,在沒有哪個皇帝比他的時間最長。一生也為大清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一生戰績

執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東北與沙俄邊境的寧定。在西北親征葛爾丹,與士兵同甘共苦,最終剿平叛軍。

十六歲智除鰲拜,康熙十二年,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爆發,康熙二十年,清軍破雲南昆明。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對手噶爾丹

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蒙古的噶爾丹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各方面的能力非常的強悍,他的夢想就是想成為成吉思汗那樣的人,也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最令他頭疼的一個對手。為了打敗噶爾丹康熙率軍親征,攻打了三次,才攻下來。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說到這兒很多人估計就有點懵了,清朝那會也是從草原打到中原的,也是馬上的戰爭,對陣方面幾乎都是馬上戰爭,那為什麼還要忌憚噶爾丹呢?以至於三次出兵噶爾丹。

大家如果這樣子想那就錯了,噶爾丹能力不比康熙差,從小就志向遠大,想靠著自己的實力統一草原,個人非常的崇拜成吉思汗,想像成吉思汗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心中有了堅定的目標,他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統一了蒙古,而且發展迅速,直逼中原。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和親穩住對手

這時的康熙就感覺到了威脅,當時的清朝的政治中心都在北京,從距離上來說跟蒙古非常的近,如果噶爾丹率軍進攻,恐怕不是能抵得住的,從兩方整體軍事上來說是相互匹敵的,如果現在開戰,那麼戰爭結束後很久大清都要處於一個恢復期。

噶爾丹的野心是要和康熙平分天下,每年只進貢納稅就行了,但是這種要求對於康熙來說就是“打臉”啊,但是當時候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噶爾丹問題,最後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噶爾丹,藉助政治婚姻來穩住對手,利用這段時間迅速調整兵力,發展軍事力量。

和親滿足不了噶爾丹的野心,不只是要得到康熙的女兒,還要得到康熙的大清王朝,康熙忍無可忍,決定出兵剿除噶爾丹。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三次交手終滅噶爾丹

第一次交戰,雙方打的非常激烈,卻沒有分出勝負。康熙沒有佔到便宜,噶爾丹不甘心。經過這第一次的交手,康熙就非常的擔心清朝的未來,讓他想不到的是噶爾丹的實力已經可以和清朝匹敵了,不除掉就是被反吃掉。

經過康熙的精心佈置,第二次終於重創了噶爾丹,噶爾丹幾乎損失了全部家底。噶爾丹僥倖逃脫,康熙認為如果放噶爾丹回去,那就是放虎歸山,發展起來是遲早的事情,不除掉噶爾丹他無法安心。

抱著必殺噶爾丹之心,開始了第三次交戰,這是他的一塊心病,也是大清朝頭上懸著的一把尖刀,隨時都有可能落下來。他這次已經下定了決心,不消滅噶爾丹決不回去,這畢竟事關清朝的命運,最後康熙打敗了噶爾丹。

一生想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但是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

噶爾丹兵敗病亡

噶爾丹在科布多地區布顏圖河邊的阿察阿木塔臺地方病亡。噶爾丹死後,護從丹濟拉等火化其遺體,攜骨灰與噶爾丹之女鍾察海率部準備降清。清朝將其安置在八旗察哈爾內。

試想一下,如果噶爾丹遇到的不是康熙,那結局又會怎樣?

噶爾丹的死是可惜的,一個偉大的蒙古統帥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