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哥福全一生對康熙忠心耿耿, 為啥康熙還要把他削爵

清朝皇子多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唯有順治的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從一開始就表示願為賢王。後來他果然忠於康熙,成為康熙的得力干將。可是,他對康熙忠心耿耿,康熙卻還是將其削爵。而面對削爵,福全一點兒也不為自己辯解,只說了一句:“我復何言。”這是怎麼回事呢?

福全雖是順治皇次子,但因為皇長子牛鈕早夭,所以,他其實堪稱皇長子。本來,他是大有希望繼承順治皇位的。可是,當順治問他長大想幹啥的時候,他卻回答:“願為賢王。”因此,順治老實不客氣封他為王,讓皇三子玄燁繼承了皇位。

順治十八年,順治病逝,8歲的玄燁遵遺詔登基為帝,即康熙帝。

福全較康熙大一歲,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壓根沒有發生過勾心鬥角這一類的事情。

康熙六年,14歲的康熙開始親政。

雖然親政,但輔臣把控朝廷,康熙勢單力孤。為了擴充自己勢力,康熙將比自己大一歲的福全封為和碩裕親王,參與議政,同時入封鑲白旗。而福全對康熙也非常忠心,做事極為賣力。

康熙八年,朝政大權還在實力派鰲拜手中。為了奪回皇權,福全幫康熙找來好些武藝高強的少年侍衛,順利地拿下了鰲拜。這樣,朝廷大權終於回到了康熙手中

此事福全功不可沒,康熙很重視福全,將許多重要事務交付給他辦理,兄弟二人合作十分愉快。

可是,到了康熙二十九年,卻發生了一件事,讓康熙卻對福全大為光火,甚至將他削爵停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集兵三萬,大舉進犯內蒙喀爾喀,其勢直逼京師。

康熙得到訊息後,立刻整兵親自前往討伐噶爾丹,並任命讓他最信賴的福全為撫遠大將軍,擔任部隊先鋒。

在此之前,福全從未帶過兵。康熙深知他沒有作戰經驗,於是交待他:萬萬不要冒然和噶爾丹交鋒,先行籠絡,摸清敵方情況。等其他軍隊趕到時,再打圍殲戰。如此必勝。

福全聽從康熙安排,果然帶著百來頭牛羊拜會噶爾丹,拖延時間。直到大軍抵達,才按康熙的佈置,發起進攻。

不過,噶爾丹實力雄厚,清軍與之苦戰三天,仍然難分勝負。

後來,福全率領部分精兵,偷襲噶爾丹大營。這樣,才險中取勝,大敗噶爾丹。

大勝之後,福全卻並沒有乘勝追擊,他命令停止進攻,撤軍回師。因此,噶爾丹趁機帶著殘餘兵力,逃往境外。

福全的自作主張,讓康熙大為光火,當即命其回京,將他停職削爵,罰俸三年。

康熙嚴厲的懲罰,福全只是淚流滿面地說:“我復何言。”

這話說得,好像頗有難言之隱。事實上,他也真有難言之隱。什麼難言之隱呢?

原來,福全軍中有個重要人物,康熙的皇長子胤褆。

胤褆生得俊俏,又才華橫溢。征伐噶爾丹這年,胤褆剛年滿18歲。康熙自然希望他能建功立業,於是任命他為副將軍,讓他隨二大爺福全討伐噶爾丹,並參與指揮作戰。

胤褆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自然迫切地想要立功。可福全知道刀槍無眼,若是胤褆在戰鬥中有個什麼閃失,自己是無法向康熙交差的,因此他事事求穩,不肯冒險。

福全不肯冒險,胤褆當然不贊同他的決策,於是處處與他作對,導致矛盾迭起,雙方都不愉快。

不過,福全打定了主意:堅決不能讓大侄子胤褆冒險!堅決不讓他有任何閃失!

也正因如此,福全才會在險勝之後,發出停止追擊,撤軍回師的命令。

康熙怎麼會想到這些呢,他只看到福全不經請求,自作主張撤軍,失去了剿滅噶爾丹的最佳時機,因此非常生氣。康熙為了讓福全心服口服,還讓參與征伐的胤褆出面作證。

面對康熙的指責,福全一句也沒有為自己辯解,於是我們看到了他說的那句話:“我復何言。”

(參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