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如何教育孩子?88歲教育家劉道玉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摘要:

88歲教育家劉道玉出版新書《論愛的教育》,講述他對教育問題的新思考和他眼中的成才之道。

“雙減”之後如何教育孩子?88歲教育家劉道玉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題圖:愛是種子,不管播撒到哪裡,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愛是美德的種子。”在88歲的教育家劉道玉看來,凡是有愛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榮。關於愛的教育,也是他一生的孜孜所求。他說自己是高齡之人,但熱愛教育之心仍在。筆耕不輟的他在近日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論愛的教育》中,講述了他對教育問題的新思考和他眼中的成才之道。

“雙減”之後如何教育孩子?88歲教育家劉道玉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劉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棗陽蔡陽鎮劉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上書房:

您將新書命名為《論愛的教育》,在您心中愛的教育是怎樣的?

劉道玉:

愛與教育的關係最為密切,教師和醫生都是屬於需要愛心的職業。一名優秀的教師或一名傑出的醫生,一定是最富有愛心的人。

愛因斯坦晚年對教育有許多論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論教育》一書中提及:“應該反對把個人當作無生命的工具一樣對待,學校應該永遠以人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他對什麼是教育也給出了更為精闢的定義——“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

比如說,看一看

那些“超級高考工廠”,它們是極端的應試教育,是“考試機器”的符號

。這樣的學校其實剝奪了屬於學生的各種權利,違背了愛的教育原則。學生們充當“考試機器”,付出的代價是將來在心理、智力、人文素質和身體上都會有創傷。

上書房:

當年您在武漢大學任校長時,許多人說您“讀懂了學生”。當時您推行的教育理念,是如何考慮的?

劉道玉:

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只有真正“讀懂了人”,才能因材施教。每一個生理發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創造潛力,這是“讀懂人”的核心。

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學校的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都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看待,他們既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教師鑄造器中的原材料,這是育人與造器的本質區別。基於此,我在20世紀80年代主持武漢大學工作時,打破了條條框框,允許學生自由轉專業等。

在教育工作中,我還發現普遍存在這種傾向:老師愛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愛成績差的;愛循規蹈矩的乖孩子,不愛調皮搗蛋的學生。從教育的效果來看,學習成績差的和調皮搗蛋的學生其實更需要愛。當年在武漢大學任校長時,我就大膽地推行博愛教育。從博愛的理念出發,要愛一切生命,要愛不完美的孩子,接受有缺點的學生。從教育的功能來看,對待不完美的問題學生,到底是拉還是推?如果我們給他們以關愛,就會感化他們,使他們獲得進步;如果我們拒絕他們,就會把他們推向反面,甚至有可能斷送他們的一生。

愛就是種子,不管播撒到任何地方,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要充分發揮愛的教育作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的力量。我始終認為,教育的最高原則是教,而不是懲罰,動輒“勒令退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保持大學的獨特個性」

上書房:

在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對待教育問題經常發聲。我注意到您曾提及:大學校長不接近學生,就談不上熱愛。為什麼會這麼說?

劉道玉:

現在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可是我們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見校長,即使是教師、院長或系主任,也難得可以直接向校長彙報工作。大學合併以後,許多大學都分佈在幾個校區,師生上課都要乘校內交通車往返,不太可能有閒暇與校長約談。同時,現在許多大學都是數萬人之眾,也是大學校長們不可能接近學生的原因之一。

大學是啟蒙之地,是傳授智慧的場所,接近和了解學生是培育人才的前提。因此,

一個大學校長無論多麼繁忙,接近大學生是其義不容辭的義務

。為了克服行政化,校長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參加學生活動,傾聽學生們的要求與建議,這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重要工作內容。

與此同時,應當透過改革,調整大學的功能結構。我認為要堅決摒棄大學中的平均主義思想。極少數大學,應當大大壓縮學校的規模。這是大學分工的需要,是建立我國世界頂尖大學的需要。

上書房:

在您看來,一所大學保持自己的個性很重要。

劉道玉:

大學的個性源於大學的理念,一個不懂教育學和沒有自己獨特辦學理念的校長,是不可能辦出有個性的大學的。

在中世紀,

大學就是教授和學生的聯合體,教師就是一切,而校舍則無關緊要

。在科學發展史上,由大學生甚至是無學歷的人,做出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事例並不鮮見。因此,創新型的大學,必須堅持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長智慧與才幹。

大學教育是要與時俱進的。一所好的大學,也應該在彈性學制、滾動專業、動態評估、以研帶學、因材施教等方面嘗試推出改革措施。美國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大學聯合發表宣告,宣佈從2021年起取消SAT等標準考試,實行個性化的新考試形式,重點是考察五點,即關心他人、公益、感恩、責任心和品格。這說明,當前大學改革是勢在必行,改革的中心是讓傑出的人才更加茁壯成長。

上書房:

您認為未來的大學模式會發生變化嗎?

劉道玉:

21世紀是一個以創造性為特徵的世紀,一切都處於急劇的變化中。大學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開放。

我認為未來大學的第一個趨勢是倉儲式教育。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大型倉儲式超級市場,顧客就是學生,沒有考試,沒有錄取分數線,學生就像顧客一樣,進入教育超級市場選擇自己所需的課程,完全由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所決定。

第二個趨勢,我們會重新認識和定位馬丁•特羅的“教育三階段論”,即高等教育發展經過精英、大眾和普及這三個過程。我認為,這三個階段同時存在,彼此不能代替。即使高等教育普及化了,也仍然需要精英型的小而精的大學,絕非所有大學都應追求萬人的規模,精英與普及是兩類不同大學的模式。

第三種模式是網路大學,這是現在非常流行且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教育模式。早在201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瑟巴蒂安•斯隆宣佈辭職,他將人工智慧課改在網上授課,結果選修這門課的學生達16萬人,其中248人獲得優異成績。他還創辦了網路大學,網上授課一律免費,為考試合格者頒發計算機學位證書。這些嘗試都打破了傳統大學的模式,或將改變未來教育的架構,使大學教育國際化成為現實。

「要培育孩子的志趣與習慣」

上書房: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也是人成長的搖籃。中國是十分重視家庭的民族,在當前“雙減”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的家庭教育定位會有所變化嗎?

劉道玉:教育上的悖論確實不少。拿家庭教育來說,其中一個突出矛盾是,社會提出減輕學生負擔,家長卻要求給學生補課。

家長們有沒有思考,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出現問題了嗎?孩子考高分和名校情結是否成了他們唯一的追求?

我認為,我們應當把孩子當作社會的人;去掉“父道尊嚴”,多一些民主平等;放棄對孩子的支配慾望,多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少一些溺愛,讓孩子多一些生活的鍛鍊;少一些包辦,放手培育孩子獨立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少一些擔心,培育孩子的冒險精神;淡化高分或狀元情結……

上書房:

您認為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明智的?

劉道玉:

我始終認為,教育的真諦不是用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而在於啟蒙和解放,幫助孩子發現個性、啟迪智慧和享受快樂。家庭教育並不是要全部代替任課教師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與孩子溝通感情,發現和培育他們的志趣,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品德,培育自學的習慣。

怎樣界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一個孩子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享受到智慧增加和身心成長的童年樂趣;進入成年以後,他們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業,學有所長,找到合乎自己理想的工作,並執著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傾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並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既是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也獲得個人的幸福與快樂。

這是絕大多數人能夠實現的成功人生,也是我們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正確方向。

上書房:

您認為青年人最需要培育的興趣是什麼?對他們一生的發展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劉道玉:

我認為,愛書、愛讀書和學會自學,對於青年人成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養成愛思考的習慣更加重要,這是區別一個傑出人才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

孔子在《論語》中也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持之以恆的,學是前提,而思考則是結果。我現在每日清晨5時,都會在臥床上靜靜思索,我的許多書名、文章題目、核心觀點或創意都是在這個時候思考形成的。我自己的體會是,思考需要形成習慣,得益於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我看來,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誠信,學會愛人、學會寬容、學會感恩。這也是他們今後立足社會的根本。

上書房:

如果給成長開出一份書單,你會推薦哪些書?

劉道玉:

我是理科出身,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但後來如飢似渴地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從我讀書的經歷,願意向當今的青年們推薦以下的書:柏拉圖著《理想國》(有各種版本);安東尼•羅賓著《喚醒你心中的巨人》,王平翻譯,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亞科卡傳》,華夏出版社出版;《特蕾莎修女傳》,陳大道翻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有兩本我自己的著作——《大學的名片》和《其命維新》。當然,好書何止萬萬千,我只是“管中窺豹”而已,願與廣大青年朋友互勉。

“雙減”之後如何教育孩子?88歲教育家劉道玉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論愛的教育》

劉道玉 著

上海三聯出版社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