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為官12載,其中任濰縣知縣7年,與濰縣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給濰坊人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1746年(乾隆十一年),已經54歲的鄭板橋,從範縣調任濰縣縣令。“行盡青山是濰縣,過完濰縣又青山。宰官枉負詩情性,不得林巒指顧間”,從這首《惱濰縣》可以看出鄭板橋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然而他自己也不會想到,這將是他為官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歷,不久後他就改變了對濰縣的印象,深深愛上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民。以至於離任後,在揚州居住的鄭板橋曾寫過一首《懷濰城》:“相思不盡又相思,濰水春光處處遲。隔岸桃花三十里,鴛鴦廟接柳郎祠。”可見7年的濰縣生活還是給鄭板橋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回憶。

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體恤民情,愛民惜民

據《重修興華縣誌》記載:鄭板橋到濰縣上任後,“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貸,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發谷若干石,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餘人”當年秋,又連續8個月大旱,為減輕農民負擔,鄭板橋主動“捐廉代輸”,拿出他一年的“養廉銀”千兩之多,代交賦稅,救民於水火。

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鄭板橋上任不久,就遇到濰縣連年大災害,先是海水倒灌,莊稼不收,後來又遇到大旱,一連串的災難,導致生靈塗炭,餓殍遍野,苦不堪言。他採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施救,一面向朝廷據實稟報災情,請求賑濟;一面廣開粥廠,讓富庶大戶煮粥發放災民。並且以工代賑,大興土木,興修城池道路,給災民提供勞動機會餬口度日。而他自己也節衣縮食,將自己的俸祿全數捐出,到最後危急的時刻,毅然決定開啟官倉放糧。

因為鄭板橋的一些列利民舉措,才讓濰縣人民度過了災荒,也記住了這位一心為民的好父母官。

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為官清廉,痛恨奸吏

有一年初冬,朝廷派了一位欽差大臣到山東巡查,這位欽差貪婪成性,心狠手辣,所以人們在背地裡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三柺子”。這個“三柺子”知道鄭板橋為官素來正直清廉,從不巴結上司,中飽私囊,於是早在去濰縣的路上就想了一條迫使鄭板橋送禮的高招。

“三柺子”到濰縣後,派人給鄭板橋送了兩個大禮盒,裡面各裝了五十兩銀子。按照當時官場上的慣例,如果上級官員給下級官員送禮,下級官員必須“收一還十”。銀子送到衙門,鄭板橋心知肚明,如果不收是明擺著不給欽差大人面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可如果他收下這一百兩,那就必須要還一千兩銀子給“三柺子”,這讓他從哪裡弄一千兩銀子啊?

怎麼辦呢?鄭板橋思索過後,有了主意,沒過多久就讓前來送禮的幾個人抬著沉甸甸的禮盒回去了。“三柺子”看到禮盒高興勁就甭提了,他迫不及待地開啟禮盒一看,只見裡面整整齊齊碼放著10個大小相同,又白又幹淨的大蘿蔔。其中一個禮盒裡還放著一張紙,上面有鄭板橋親筆書寫的一首詩:東北人參鳳陽梨,難及濰縣蘿蔔皮。今日厚禮送欽差,能驅魔道兼順氣。

這個流傳到現在,就成了“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及濰坊蘿蔔皮”的說法了。

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濰縣修城記,重建城隍廟

1748年(乾隆十三年),鄭板橋為賑濟濰縣災民,採取了“以工代賑”的措施,即招徠饑民出工修城,令邑中大戶設粥廠供應飯食,此舉既修了城牆,又養活了眾人。之後鄭板橋親自撰文並書寫了《修城記》,記錄了當時修城的情景。

《修城記》記述了鄭板橋知濰縣時,為加強城防,以備不測,易土築城牆為石砌。其費用,不花國庫一文,亦不從民間百姓中聚斂,而“量諸紳士出之不難,舉行甚樂”,遂將修城任務分派給他們,“各任各段,各修各工”,官府僅“聿觀厥成而已”。

1749年(乾隆十四年),鄭板橋就任濰縣知縣的第四年,經年失修的濰縣城西城隍廟,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鄭板橋在視察之後,建議修繕,得到了鄉紳們的附和、資助。三年後,城隍廟修葺一新,作為縣太爺的鄭板橋於1752年(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廟碑記》志其事。

由此一二事,鄭板橋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可見一斑。

濰坊歷史故事--鄭板橋在濰縣的七年都做過什麼?

1752年(乾隆十七年),鄭板橋憤然辭官後,離開濰縣回到揚州老家。臨行時,全城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僱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面領路,一頭駝行李。據傳,那日城內萬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畫像以祀”。他的詩詞書畫到現在還是人們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濰縣人民中傳了一代又一代,他留給濰縣的,是經年不衰的歷史印跡,是千年不朽的文化精神。